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范文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这个词来自孟子;培养世界人才;。拉丁语是一种西方语言;教育;这个词的本意是<;引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
教育是每个幼儿的需要,是每个幼儿生长、生存的一种形式。保育是成人(家长包括保育员)对六岁以下的儿童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培养,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教育,逐渐增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一般来说,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由教师和保育员共同来完成的。教师和保育员,不仅仅是要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在这基础上也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这里习惯的把教师和保育员,统称为教师。它们的所作所为都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发展。在现代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和保育员往往把工作分的很清楚,以为上课是老师的事,吃、喝、拉、撒是保育员的事,每天只做自己的那一份。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也同样关心着幼儿的发展情况,所以对于作好家园联系,对做好一日的保教工作,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面度过的。
【篇2】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
当今幼儿园普遍存在着保教分离的现象,没有真正实施保教合一的原则,保育员如何科学的实施保育工作,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重要课题。[关键词]:保育员幼儿新理念
保育员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育员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正面而积极地影响幼儿,与教师配合,使幼儿生活安全快乐,活动主动积极,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保育工作,这就要求保育员,除了要掌握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幼儿卫生等基础教育外,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娴熟的保育工作操作技能,深刻理解保教合一的含义,紧跟形势,贯穿科学保育理念,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提高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从思想上转变保育员对自己角色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一种固有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员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环境卫生。在当前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保育员也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欲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手工制作、弹唱、讲故事等。从维持秩序,卫生打扫,物品整理、消毒等调整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个别辅导,配合教学,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自己慢慢意识到:只要不断学习,保育员的角色在幼儿园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二、提高保育员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与优秀的保育员配合,工作起来称心如意。与缺乏责任感,只顾做自己份内工作的保育员搭班,心情很不舒畅,有些工作甚至推来推去。
因此,必须提高保育员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与教师合作的重要性。如与老师一起布置环境,帮助教师制作分区材料,参与幼儿的各项活动当中,慢慢成为既能照顾好幼儿一日生活,又能独立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保育员,从而培养自己班级的荣誉感和团体意识,增强合作能力与对班级工作的责任心。
三、现代保育员应具备的工作技能
1.观察能力
保育员要时刻注意观察身边每一位幼儿的变化,从生理和心理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及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幼儿的吃喝、冷热、情绪以及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等方方面面,做好观察记录,并学会总结。
2.交往能力
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合作伙伴,保育员也要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与家长沟通,把幼儿一日生活情况,或遇到的问题,需要家长协助的事情,及时反馈给家长。也可到博客上相互交流,家园互动,共同发展。
3.表达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手工和音乐表现能力
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和弹唱、舞蹈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参与到幼儿的各项活动当中,配合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5.现代化技能
会运用电脑、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把幼儿课堂中、生活中有意义的环节,捕捉下来,传送出去,共同分享。
四、做好配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基本要求:
1.三个了解:了解本阶段孩子的发展目标,了解本班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了解教师所组织活动的内容。
2.两个一致性:方法一致性,指导语一致性。教师和保育员要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语和方法,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3.两个准备:经验准备,物质准备。活动前,教师和保育员要充分考虑到活动中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即操作的可行性,不能盲目操作,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手工活动搭高塔。让孩子们用手撕纸杯,结果撕不下来,用剪刀剪,太厚又剪不下来,这就是经验准备不足的表现。活动时,需要的主材料和辅材料的准备,即物质准备。
指导方法:
1.配合指导: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某个环节或活动。在活动前,教师与保育员相互沟通,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及需要配合的环节。如何时出示图片,何时发放材料等。
2.示范性指导:在活动中需要进行的相关的示范,帮助幼儿学习、理解。
3.个别性指导:针对不同能力和不同个性幼儿的指导。
4.平行性指导:分组活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同时指导各组的活动。
5.参与性指导: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带动幼儿活动。
配合要求:
1.活动中的位置要恰当,不分散幼儿注意力。
2.语言指导要轻,不影响其他幼儿。
3.观察要勤,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
4.指导要及时,及时帮助活动中有困难的幼儿。
五、保育员在活动中应忌讳的几个问题
1.切忌以旁观者或纪律维持者来对待幼儿。幼儿园的活动,都是由教师和保育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保育员不能抱着在课堂教学中孩子学的好与坏都与自己无关的思想,也不能只是纪律的维持者,要将自身完全融入到幼儿的活动当中,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
2.切忌包办代替。活动中,保育员要对有难度的环节或能力差的幼儿,加以帮助指导,特别是一些手工、计算、美术等教学活动,要耐心细致,不能嫌麻烦。有的保育员甚至为赶时间求质量,包办代替,草草收场,这样,就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3.切忌喧宾夺主。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遗漏的问题或讲解的不到位,保育员要抓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补充提示,不能替代了教师授课的主导位置。
总之,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还包括很多内容,千头万绪,比较细小,琐碎而复杂,但只要抱着为保教服务,为幼儿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明确各自的职责,调动保育员“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做好保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做好班级教师的有利助手,树立科学保育新理念,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共同完成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篇3】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
一、早期教养概念的界定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为此,在早教行业里默认为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
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
与数学。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1]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
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
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
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
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
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
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
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
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
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
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
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婴幼儿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对0~6岁的婴幼儿
进行以环境启发和诱导为主要形式的特殊教育。
早期教育,并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早期教育”(ion)
这个词在美国最早于19世纪初,随着幼儿园的设立而出现,是对从出生到6岁期间的儿童
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0~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身心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儿童
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丰富幼
儿的生活,就能加速幼儿智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幼儿良好个性
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我们通常把0~6岁的教育称为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又分为0~3岁和3~6岁教育。它
是指教育者针对0~6岁的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其智能发展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婴
幼儿施加影响,使其在获取必要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时,体能、智能及其心理得到健全发展
的活动。
更多的学者一致认为:一般3~6岁的教育是学龄前教育,在这之前叫做早期教育,即
从0岁开始到3岁之前的教育。很多父母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更倾向于针对0~3岁的婴
幼儿,更接近“启蒙教育”。
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早期教育”主要也是针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提高孩子的
智商,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动力,满足他的大脑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感觉刺激
和学习经历。因此,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智商,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开发孩子内
在的潜能。这是一种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
科学的早期教育应针对宝宝动作、认知、语言、社交、自理等能力进行均衡、适时的系
统训练,培养婴幼儿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独立、自信、专注、协调、秩序等综合能力,并奠
定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培养其全面素质,让其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快乐氛围中健康成长。正
如教育家罗素所说:“教育要使儿童过快乐的生活。”
“早期教养”是人的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
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早期教养的对象是
0~3岁婴幼儿,实施主体是婴幼儿家长、教师和其它带养人。“早期教养指导”是指导早
期教养实施主体开展科学育儿的活动,换言之,早期教养指导的对象就是0~3岁婴幼儿家
长、教师和其他带养人。
二、婴儿发展与早期教养的意义
导入故事: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
“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
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
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
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
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这为孩子智慧的
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
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
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
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
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
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几年以后,竟然出现
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
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
才。
因此对婴幼儿实施早期教养意义重大。
1、早期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千万不要任孩子自然长大,消
极地等待孩子脑成熟以后再教育,那极不利于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6岁前)形成
最有效的脑功能大网络。
2、早期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这个潜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积淀,人人都有这种巨
大的遗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在婴幼儿时期才得以较为充分地开发,不然将迅速被埋没。
人的各种潜能只有大脑生长发育期才可能较为充分激发出来。
3、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错过
最佳期的教育则事倍功减半,许多方面甚至徒劳无功。每个孩子最佳期内都能学一口标准方
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而错过了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学任何语言也难以学得标准、地
道。
4、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胎婴幼儿有巨大的适应性学习能,甚至可以说孩子
个个都是“神童”。人一生的基本难题和重大难题(如学会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认识万物、掌握语言、习得行为、学会审美等等)都是婴幼儿时期解决的,据统计人一生所获知识概念
的95%左右是5岁前的孩子学来的。
5、孩子出生至3岁是母亲、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长
——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人的潜能意识板块铸就以后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支配人一
生的态度的行为,在今后的人生百年中都难以完全抹掉。
6、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
能量。第二生命的养育需要16个心理营养区,一百多种心理营养素,(详见冯德全《0岁方
案》,其内容包涵了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研发的多元智能)。
7、早期教育要“两种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使孩子“听觉语言”能说会道,“视觉语
言”脱盲阅读。《0岁方案》理论和实践完全证明每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说话、走路、
听音乐一样,不知不觉识字二千~三千,三四岁脱盲阅读,喜爱读书,一生与书做伴。今后
世世代代的孩童将都能带着两种语言工具上小学,既会听和说,也会读和写,极快地学会自
学和思考,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素质。
8、早期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这是给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运。经大
量调查,早期教育必须培养孩子6大性格基础: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这是人生和人才成长的一本万利之举。怎样培养优良性格,《0
岁方案》已作大量有效的研究,为社会所渴望。
9、孩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一个发现、发明、创造
型人才务必从小引导观察、提问、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实验。因此我们设计的家用“科技
百宝箱”,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袖珍科技馆”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要建构和设备,这方面我
们已有定型的产品研发。
10、早期教育是“全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素质?我们定义为人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
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的质量。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胎儿的潜
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所谓
“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
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
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
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的基本素质,即: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11、传统教育必须改革,定要走出一条教育创新的金光大道。在幼教方面务必改革传统
幼教的“照看化”、“传授化”、“贵族化”、“女性化”、“单纯玩乐化”和忽视家庭早
教的腐朽观念;中小学则务必改革教学中千年一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和淹没
孩子童年生活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作业海”、“考试山”的教育法,定要把儿
童少年解放出来,使我国3个多亿的孩子生活、学习更幸福、更快乐,都有积极探索的童年
和少年时代。
12、早期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
本原则。“0岁方案”的大量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最有效: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濡染,榜样诱导;对牛弹琴,兴趣第一;积极暗示,宽严并济;培养习惯,
形成定势;教育爱,不可溺爱;讲究爱态,控制情绪;促进发展,顺其自然;以及八大基本
方法不可背离。
三、国外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的发展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说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主张。
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欧文、福禄贝尔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教育儿童应尽早
开始。幼儿的早期教育应注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的、快乐的,以身体、道德、
语言、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他们大多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幼儿的培养和成
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运动的发展产生
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早期教育发展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古今又之,只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和今天不同。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类只能通过群居方式生存,儿童由氏族部落的成年妇女和老人进行
“公养公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婴幼儿在家庭中进行喂养和看护。在文化程
度较高的地区,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斯巴达的早期教育与其军事专制的政体和尚武的民族传
统有关)和雅典(雅典的早期教育与其民主政体及商业贸易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出现了一些
具有特定文化烙印的养育方式。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曾在其《理想国》中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他认为: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
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幼儿的教育应从音乐教育和体操
开始。
古希腊学术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主张,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
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游戏和娱乐。
应注意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认为儿童教育应尽早开始,他比较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7
岁以前就可以学习认字。记忆力在儿童期比较牢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他非常
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越好,那种溺爱孩
子的娇溺教育会败坏孩子的道德,造成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二)近代早期教育发展
法国16世纪的教育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由于儿童的性情多
变不定,其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因此,儿童的教育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需要悉心的培育。要教给儿童科学和真知。主张用"新方法"(即因材施教;反对权威;理解知识;重视练习与
实践)教育儿童:他注重对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并且强调要儿童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