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青楼曲(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青楼曲(二首)

王昌龄

【原文】

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1],旌旗十万宿长[2]。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人建章[3]。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4],红妆缦绾[5]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6],夫婿朝回初拜侯[7]。

【注释】

[1]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2]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3]建章:建章宫的省称。由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4]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5]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wǎn):盘绕起来打结。

[6]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jì)—人一马称为一骑。

[7]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690—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直到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天宝中被傍谪龙标尉,在安史之乱中被杀。

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与王之涣等人齐名,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全唐诗》对王昌龄的诗作评价极高,称他的诗“绪密而思清”。因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七绝圣手”。有文集六卷传世。

【赏析】

《青楼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两首,均为七言绝句。组诗描写了少妇在家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大军胜利归来的盛大场面,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国力强盛。

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马上的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朝前期的强大国力。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