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皎然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皎然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皎然

唐代诗僧, 本名谢清昼,又称昼,生卒年不详,湖州长城人。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童年即入佛门,终生居吴兴东溪草堂。有《抒山集》及诗论著作《诗式》、 《诗评》等。

唐人论诗,或主现实,或主意象。后一派以皎然《诗式》为端首,极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后又发展到宋之严羽;清之王士祯。《诗式》全书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品,而其重要部分在于论及诗歌的风格、意境等。

《诗式》首先确定诗歌的崇高地位,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为见诗道之可尊,皎然提出了诗体论和诗德论。诗体,共十九字,其中属于思想内容的九字,属于艺术风格的十字。诗德,则是诗的准则,七德之中的高古、 典雅、 风流、精神,也属风格范围。艺术上只有达到这等境地,才算“高手述作”, “造其极妙”。总之皎然的诗歌最高要求是“真于情性,留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重性情的自然感人,反对拘泥声律和形式。

为此,皎然提出了“意境”(或“境界”)说。意境即诗中的自然景物里浸透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是情与景的交融。诗中的境不等于单纯属于客观世界的境,因此要“气象氤氲”, “意度盘礴”;诗中的“意”又须借“象”来表现,所以要“假象见意”。皎然进一步把“比兴”与意境联系起来,认为有比兴即有象外之奇,文外之旨,言外之情,以此区别于单纯取象为比而不融境于情的修辞手段。由意境说到如何取境,皎然主张:要居高望远,“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观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要“绎虑于险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还特别强调了神思的作用,以为它来时便“佳句纵横,若不可竭,宛若神助。”而这又是长期思想酝酿的结果。最后这种意境的取得,还须经由艰苦的艺术磨炼,看似容易,而成却艰难。

在其它方面,皎然的主张也较辩证,通达。他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也。”既反对“酷裁八病,碎用四声”的形式主义,又认为“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既主张“不用事第一,”又认为“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 皎然重“变”。他认为“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

历来皎然都被认为由于其生活清逸,又受佛教影响,因而力倡超逸、清灵,脱离现实;而其论诗风格只举一格,排斥了诗风多样化,此种批评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