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恩 朱红素《丹贝拉》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边国恩朱红素
【作家简介】宋塔尼(1920—1979),印度尼西亚文学界公认的杰出剧作家、小说家。1920年,宋塔尼出生于印尼山清水秀的西爪哇展玉的一个农家,后随家人到万隆居住。他曾在万隆的“成人学园”读书并毕业,尔后因家境贫寒,未再继续升学深造。从学生时代起,他就酷爱文学,经常阅读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离开“成人学园”后,他倍加努力,发誓要成为一个作家。在创作初期,他的习作经常见诸于万隆一些报纸。
在殖民地时代,他来到雅加达,在那里的文化局当一个小职员,以此挣钱餬口。1937年,他开始用巽他文写作,担任过《暴动》杂志和电台的编辑。八月革命时期,因工作需要,他从雅加达来到打横县当公务员,并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当地广播电台工作。1945年,印尼独立后,宋塔尼由打横县返回雅加达,在国家图书出版社编辑部任职。此间,他除做一些编务工作外,还协助编辑整理稿件。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他接触了大批的文人和书稿,对他影响较大,他本人也在出版社工作的日子里写出许多作品发表。
1959年,宋塔尼加入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学协会,并在其中担任理事,后被选为该协会的副理事长。1957年,他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曾来华访问,为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从1965年起,宋塔尼长期居住国外,并于1979年去世于莫斯科。
宋塔尼正式创作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先是写些短篇,于1946年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丹贝拉》,以其步入印尼文坛。在他长达30年之久的创作生涯中,除写有代表作《丹贝拉》之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和短篇小说。其重要剧本有:《饭店之花》(1948)、《阿哇尔和米拉》(1952)、《可惜有他人》(1952)、《天上有星星》(1955)、《短笛》、《口供》、《古福儿一路平安》(1956)、《在镜子前》(1957)和《紧张的时刻》(1957)等。他的戏剧创作,大多以下层社会普通人民穷困潦倒的生活为题材,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在艺术手法上,常以上层社会各种人物荒淫无耻的生活与下层人民无私、真诚的品质作对比。剧本《阿哇尔和米拉》曾获印度尼西亚全国文协1953年最优秀剧本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倒霉的人》等。
1948年问世的长篇历史小说《丹贝拉》是描写17世纪印尼人民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优秀之作,受到印度尼西亚文坛瞩目。
《丹贝拉》,黄之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内容提要】丹贝拉是班达群岛上村长音柏打的儿子。其父热衷于同英国人威灵顿做香料生意。此时,丹贝拉的舅父苏瓦明和表妹娃德勒寄居于他家,苏瓦明对音柏打与英国人做生意极为不满,故在一天带上女儿娃德勒离开他家。表妹一走,使丹贝拉格外孤寂。
此时,荷兰人来到班达群岛,他们为了与当地印尼人做豆蔻香料生意,给那里的居民带来厚礼,以收买人心。原来,音柏打早已同威灵顿定好卖掉的豆蔻园,也因荷兰人的到来一改初衷。对此,英国人威灵顿大为恼火,亲自带上养子维诺隆愤然离开村子去了邻近小岛。维诺隆是西班牙人血统,父亲死后,母亲带他改嫁苏瓦明,但不久就归天了。自恃血统高贵的维诺隆鄙视当地居民,但对同母异父的妹妹娃德勒却另当别论。威灵顿收养维诺隆做养子,以达占有维诺隆的继承财产之意。
当地居民马鲁科利用这种关系,巧以娃德勒之名不断占英国人威灵顿的便宜。3年后,早到该岛的荷兰人樊·斯布尔特把侄女克拉拉接到了该岛。丹贝拉竟不分民族爱上了克拉拉。地位的悬殊,民族的差异使丹贝拉陷于苦恼之中,就连丹贝拉的母亲也显得六神无主,想用劝说让儿子放弃对克拉拉的迷恋。丹贝拉曾发生过动摇,但情系心间,还是去找克拉拉,却遭樊·斯布尔特一顿羞辱。樊·斯布尔特以改变岛上以物易物的方式控制了岛上的贸易。
这时,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主义国家一度关系紧张,作为荷兰驻该群岛的代表樊·斯布尔特借此机会打着保护岛上居民的旗号,要求岛上居民为荷兰人修筑城堡。村长因接受过荷兰人的重礼,他欣然同意,而马鲁科的儿子卡威士达则坚决反对。他向已被动员出来修筑城堡的人晓以利害,戳穿荷兰人的险恶用心,不少人恍然大悟。同时,他又找到父亲马鲁科,利用威灵顿与樊·斯布尔特在收买豆蔻的矛盾拉拢威灵顿,壮大当地居民的力量。威灵顿以为时机已到便送给马鲁科一大箱子炸药,目的在于赶走荷兰人,巩固英国在该岛的势力。樊·斯布尔特也不甘示弱,他调来了荷兰军队,逮捕了与英国人有私通的马鲁科,强令岛上居民继续修筑城堡。在严酷的民族斗争面前,岛上的居民纷纷觉醒,不愿再给外国人当奴隶。但身为混血儿的丹贝拉,还深深地热恋着荷兰少女克拉拉,不仅不与当地居民为伍,反而进入荷兰人的城堡,为殖民主义者效力。聪明而富有爱国心的卡威士达生出一计:绑架克拉拉,迫使荷兰人离开该岛,可惜未曾成功,反遭荷兰军队包围,战斗十分激烈。在激战中,当地居民伤亡惨重,卡威士达也遭被捕,后被流放异地,生死下落不明。樊·斯布尔特在班达群岛暂时占了上风,他强迫当地居民签订收购合同,以最低价格收购当地的豆蔻香料,并允许荷兰军队长住该岛。
村长音柏打因为替荷兰人效力有功,受到荷兰人赏识而在该岛居民面前,他已成了罪人,为百姓所唾弃,无人再理睬他。他的妻子在临终前想看看儿子丹贝拉,却因儿子慑于荷兰人的淫威而不敢前去看望重病中的母亲。在母亲死后,他也不敢前来参加母亲的葬仪。丹贝拉对父亲地位的变化、母亲的死、卡威士达的被放逐,都是由于他们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而荷兰人的胜利恰恰是他们善于动脑子,使用了思想的结果。丹贝拉,一个严重丧失了民族气节的可怜虫,为了女人和暂时的利益,他不知羞耻地替荷兰军人洗着衣服,看着窗子里的克拉拉的身影,梦寐以求将来所能得到的幸福,在迷离混沌中早已被黑暗所吞噬了。
【作品鉴赏】《丹贝拉》这个题目,顾名思义大概是讲述丹贝拉的故事的。是的,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描写班达人后生丹贝拉爱上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樊·斯布尔特的侄女克拉拉的故事。为爱克拉拉,他竟不要民族气节,一头扎进敌人修筑起的城堡内,一边给荷兰军人洗着脏衣服,一边欣赏着窗内的克拉拉小姐的身影。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后生,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了祖国和人民,沦为殖民主义者的奴才,成了爱情的牺牲品。没有了祖国,缺少或丧尽了羞耻感的丹贝拉所梦寐以求的“幸福”,早在不知不觉中被黑夜所吞噬殆尽。
丹贝拉作为班达群岛村长音柏打之子,却是个性格懦弱、耽于幻想、富于浪漫的青年。他似乎过分迷恋女色而丧志。起初,他的舅父苏瓦明和表妹娃德勒寄居在他家,只因舅父与父亲音柏打观点发生分歧而携女离开他家。按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对丹贝拉说来,却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遗憾。为此,他深感寂寞、无聊,整日打不起精神,像是失去了朝夕相处的表妹就六神无主了。可见,从这时起,在他的身上就已种下了为了女色可动摇意志的种子。
果然,荷兰人樊·斯布尔特带来的侄女克拉拉出现于该岛,诱使贪色的丹贝拉垂涎欲滴,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爱上了她。在爱情问题上,丹贝拉虽然考虑过民族的差异、地位的悬殊,但一想到眷恋之情,他还是将上述问题抛到九霄云外,更忘记了正在遭受荷兰人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班达人。一句话,他忘本了,背离了祖国和人民。正是由于丹贝拉沉浸在“爱情”之中,他才有下列变节之举:别人拒绝替荷兰人修筑城堡,他却一头钻进城堡替荷兰人作杂役;别人在同荷兰人的激战中被俘、战死,他却迷恋着荷兰小姐不肯离开。即使母亲临死前,他也囿于荷兰人的淫威,不敢在母亲病床前久留。
作品塑造了丹贝拉这样一位反面典型的目的决不仅仅于此。他是借塑造丹贝拉等人物形象反映印尼处于十六七世纪之交,印度尼西亚这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全貌。当外国殖民主义者张牙舞爪捕来之时,必然出现各种人物,有的屈膝求饶,归顺了敌人;有的浴血奋战,不畏强暴;还有的介于二者之间,成了不卑不亢的中性人物。
小说中,三种人物都有。民族败类有之,可是民族英雄也不乏其人,其主要代表是卡威士达。他刚毅、勇敢、足智多谋,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殖民主义者的花言巧语面前,他不转向,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利用荷兰人与英国人的矛盾,以毒攻毒。斗争虽然失败了,卡威士达本人也因此遭捕、流放,但始终作为印度尼西亚人民早期自发的抗击殖民主义入侵的正面典型代表而写入印尼共和国的史册。还有第三类人物,即不偏不依的中性人物。小说中的村长音柏打就是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有正义感,但在殖民主义者的诱惑下即发生动摇;他也想为全村父老兄弟谋利益,但贪心太重,往往会失去警戒,酿成大祸;他不希望殖民主义者来到该岛,打破他的宁静生活,但他们来了,给他带来些礼品,他就满心欢迎。在他的身上,集当时处此种地位的地方小首领常见的毛病。作者在他身上,有褒有贬,并非一概否定的不顾当地居民利益的民族败类。这种人当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时,或站在人民大众一边,成为反侵略战争的英雄;或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与人民为敌,与敌人为伍。
《丹贝拉》作为反映印尼早期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可歌可泣斗争的优秀作品,作者把对立的生活原则,(如丹贝拉与卡威士达)与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如音柏打与苏瓦明)融于一炉,把深刻的批判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加之作者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人物也具有立体感,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