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气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气说
“文气”为中国古代文论说的范畴之一。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有过明确表述: “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诗文亦然。”对“文气”这一范畴,可以从历史与逻辑两方面作考察。
“文气”说最初发端于老子哲学和管子哲学中“气”这个概念。《老子》第四十二章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紧接着, 《管子》有更详细的阐发: “凡物之精,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在他们看来;气与道有关,气是万物的精灵,气是万物的生命。它派生万物,即使连人自身,也是由精气贯注而成。此后,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论家无一不受其影响。如《孟子》: “我善养吾浩幹之气”; 《庄子》: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屈原《远游》: “餐云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阮籍: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嵇康: “夫声者,气之激者也”;王微: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等等。
正式将“气”引入诗文研究的是三国时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从此,诗论、文论、画论和书论中开始广泛使用这一范畴。
从逻辑上讲, “文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指派生万事万物(包括文学艺术)的阴阳刚柔之气,它相当于“道”,可以视为对艺术本原的概括,如《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其二,对艺术家之天才和个性的概括,如《题酒边词》 (东坡词):“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其三,对作品之美学品格和艺术生命的概括,如《古画品录》: “气韵生动。”其四,对作家作品时代特色的概括,如《昌黎先生集序》: “秦汉以前,其气浑然。”其五,对作家作品地方特色的概括,如《典论·论文》: “徐幹时有齐气。”
“文气”是最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因为我们的古人认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宇宙生命,所以, “文气”与西方文论中的内容、风格、个性等范畴有明显的区别。它实质上是指流动在艺术品中的内在生命,是贯注于作品中的内在精神。它是客观对象的生命与作家主体的生命交互作用的产物。要使艺术品的文气充郁勃发,就必须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与自然万物相契合,充分感受其内在生气;另方面要加强作家的主观修养,做到“善养吾浩然之气”。
总之, “文气”是决定艺术作品审美特色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气不同,作品的美学特色与艺术感染力也不同。
与“文气”相关,有一组类似的范畴,比如志气、感气、风气、生气、神气、才气、辞气、气象、气味、气势、气韵、骨气等等,意义大同小异,它们相互补充,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文气”的内涵,并对后代诗文书画的创作、鉴赏与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