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为谁吟——《圆圆曲》中对吴三桂的评判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悲歌一曲为谁吟——《圆圆曲》中对吴三桂的评判

悲歌一曲为谁吟——《圆圆曲》中对吴三桂的评判

吴伟业的《圆圆曲》无疑是一曲悲歌。若进一步问,《圆圆曲》所悲者何?明朝的灭亡?陈圆圆和吴三桂乱世中的传奇人生?人性的悲哀?人生的无奈?世事的无常?似乎都是。这里想仔细讨论一下,何为“诗核”?

以明朝灭亡、明清之际的战乱为背景,描述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是《圆圆曲》的基本线索。其中有个人的身世之叹,更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说起明朝的灭亡,还会扼腕顿足,感慨万端。偶然?必然?进步?倒退?英豪?罪人?崇祯皇帝、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往前追溯还有努尔哈赤、袁崇焕、洪承畴、皇太极……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剧变的吴伟业,其感受想必没有这么复杂,但一定无比强烈。他对明朝灭亡的痛惜、哀悼、还有悲愤,应该说,都投入到那一首首委婉、哀怨、优美的“梅村体”诗中,《圆圆曲》是其中的代表。

(一)心曲难言 机锋暗藏

不过,我们从《圆圆曲》中并看不到吴伟业对明朝灭亡表达出强烈的情绪。这并不奇怪,原因是《圆圆曲》大约作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吴伟业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视角,那就是明末苏州城色艺超群的名伎陈圆圆。在明末的江南,名伎如云。人们之所以对陈圆圆给予更多的关注,还是因为她与吴三桂的关系。吴三桂在明清鼎革中,实在是个举足重轻的人物。大明王朝从衰落到灭亡,无论有多么长的“积弱”过程,有多少个必然和偶然的原因,最后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是吴三桂。吴三桂打开了清军多年无法打开的山海关大门,让清兵长驱直入进入了李自成扔下的北京城。

《圆圆曲》没有从清军入关写起,而以李自成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开头:“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整体风格委婉的《圆圆曲》,有这样一个悲壮而有气势的开头。这几句诗意思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吴三桂闻讯给崇祯皇帝戴孝、全军痛哭。他之所以降清,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引清兵入关,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的人抢夺。“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诗是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后人引用率很高。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说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实际上谁都知道,吴三桂降清的原因、过程和背景十分复杂,吴伟业当然也很清楚。他的《绥寇纪略》一书,即记载了李自成起义军的事。他对明末的局势有较深的了解和思考。所以,这句诗另有深意。

先看看吴三桂降清的大体过程:明朝灭亡前,明朝廷、李自成和清军三方面力量已经抗衡了好多年。在明朝灭亡的前两年,即崇祯十五年,明朝廷守卫锦州的那场战争,在持续了近两年之后,明军失败。明朝的几个重要的大将,像蓟辽总督洪承畴(当时守松山)、祖大寿(守锦州)等,先后被俘,投降清军。从那以后,身为辽东总兵的吴三桂退守宁远(现在的兴城,位于山海关之外往东北方向两百里处)。锦州失守后,宁远成为山海关外对清军唯一的边防重镇,而吴三桂,是镇守东北边防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将。重担在肩,吴三桂能救明朝吗?事实是,吴三桂并不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他的态度随着三方面力量的消长而变化。郭沫若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里认为,吴三桂是个“标准的机会主义者”。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到北京近郊时,崇祯下令让吴三桂放弃宁远,率军来保卫北京。吴三桂带着他的军队,还有追随他的百姓共五十万人,日行五十里往北京赶。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永平),当吴三桂得知李自成已进入北京(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进北京),便停止了进军。约三月底,李自成派明朝降将唐通招降吴三桂,吴三桂考虑当时的形势,表示答应。实际上,当时吴三桂已经进入李自成的势力范围,他沿途发放不扰民的告示。赵诒琛、王大隆辑《辛巳丛编》记:“从关上至永平,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语。”告示中称李自成为“新主”,实际吴三桂已投降李自成。

后来,吴三桂听说其父吴襄被李自成拷问追赃,改变了主意。在李自成占据北京的四十二天里,李自成住在皇宫,他的将领各住一座贵族的大宅院,把明朝的官员分别关押在这些宅子里拷问要钱。有记载说李自成向吴三桂的父亲要二十万两银子,作为军饷。吴襄只凑足了五千两。吴三桂突然带兵返回山海关,号称借清兵十万打李自成,为君王和父亲报仇。有学者认为是李自成在北京追赃的错误政策,让吴三桂看出李自成难成大事,才改变了主意。当时许多被李自成关押考问过、活着出来的明朝官员写了回忆甲申之变的文字,如赵士锦的《甲申纪事》、杨士聪的《甲申核真略》等,记载李自成在北京时的情况。早先的这类书中并没有关于陈圆圆的记载。后出的一些书里才增加了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抢掠、吴三桂得知后大为恼火的记载。以后的正史《明史》和《清史列传》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吴三桂降清的过程大致如此,可说明《圆圆曲》里写吴三桂因陈圆圆被抢而引清兵入关,是吴伟业的曲笔。在当时,说吴三桂为一个风尘女子叛国降清,对吴三桂是一种贬斥和谴责,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写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对明朝遗老来说,是讥刺吴三桂降清;对清朝官方来说,因为吴三桂后来又叛清,在云南自立为王,在湖南衡阳自封为帝,这种说法也是在贬责吴三桂的人格。实际上,陈圆圆对整个大局不可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那时,歌女舞伎是有钱人互相赠送的礼物,拿钱即可以买到,当时身居要职的吴三桂,不至于仅为一个歌女而大动干戈。也就是说,“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全诗讥刺吴三桂最为重要的一句,所以,最为后人注意和肯定。

诗中对吴三桂的讥讽还有两处,其一,第六十七至七十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装照汗青。”吴三桂率领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命吴三桂往西北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与李自成交战,最终李自成败于一片石。李自成一怒之下,杀吴三桂之父吴襄及全家三十余口。这四句诗说,女子原本不应对国家兴亡起决定作用,但是“英雄多情”,吴三桂感情用事,因陈圆圆而草率行事,使得父亲及全家被杀,而让陈圆圆名留青史。这几句诗对吴三桂的讥讽应该算是辛辣的。

其二,全诗的最后八句:“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写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暗喻吴三桂和陈圆圆。当年吴王宠爱西施,在馆娃宫过着豪华的生活。可是没过多久,吴国灭亡,吴宫荒废,人去楼空。当年吴王为西施修建的响屧廊,因为斯人去矣,“响屧”不再,杂草丛生,唯余“苔空绿”。接下来的四句诗是:“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入清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当时吴三桂的藩府在陕西汉中的南郑,那里就是濒临汉水的古梁州。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虽然现在吴三桂和陈圆圆过着“珠歌翠舞”的奢华生活,但是这些不会长久。“汉水东南日夜流”用李白《江上吟》诗意,《江上吟》有诗句曰:“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换了一种说法:汉水永远只会向东南流,也即说吴三桂的功名富贵根本不可能长久。

如果是时过境迁、尘埃落定,这样讽刺吴三桂,也许并不稀奇。而吴伟业写《圆圆曲》时,吴三桂风头正劲,是威震一方的平西王,正在陕西、四川一带和抗清势力打仗。吴伟业并没有看到吴三桂的结局。他比吴三桂大三岁,比吴三桂早死七年。在《圆圆曲》里直截了当地说吴三桂为陈圆圆叛国降清、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确是这首诗的锋芒所在。所以当时有传说,吴三桂看了《圆圆曲》,觉得大失面子,出高价让吴伟业毁版,不让《圆圆曲》流传,被吴伟业拒绝。

无论如何,今天读《圆圆曲》,会觉得吴伟业对吴三桂的讥刺很是温和委婉,但回到吴伟业的环境里,可以体会到他的难言之隐。

(二)身世之叹 家国之悲

《圆圆曲》中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对逝去的明朝的追思和对死去的崇祯的哀悼。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吴伟业对明朝灭亡不可能无动于衷。何况在明末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初出茅庐时就受到崇祯皇帝的恩遇。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伟业会试高中榜首,立刻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因为当时的首辅兼主考官周延儒和他父亲交情颇深,所以他会试中会元后,马上有人参劾周延儒舞弊。最后周延儒把矛盾上交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对吴伟业的会试试卷给予了肯定,使他不仅得以顺利参加随后的殿试,并在殿试中得中榜眼(一甲第二名),从而踏上仕途。此后,吴伟业难以忘怀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

《圆圆曲》中的家国之悲和兴亡之叹,隐含在对诗歌主人公的身世之叹背后,也即蕴含在吴三桂和陈圆圆活动的背景里。“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圆圆曲》开篇的四句,前面着重谈论的是第四句。前三句写得十分悲痛,诗意为:那天崇祯皇帝在绝望中弃世,吴三桂从山海关赶到北京,打败李自成。吴三桂率领的辽东铁骑全军为崇祯戴孝痛哭。虽然描写的是吴三桂这个人物出场的背景,可是渲染出了国破家亡的悲痛气氛。

接下来的四句诗,角度一转,以吴三桂自述、自我辩解的口气,说他引清兵入关,并不是因为陈圆圆,而是为了消灭“逆贼”李自成,给君王和父亲报仇:“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李自成占据北京时,曾让吴三桂之父吴襄招降其子,吴三桂看到了父亲的信,得知其父在北京被李自成拷打逼饷,拒绝了李自成的招降。诗里用吴三桂的口吻说,等打败了李自成,哭罢了君王和父亲,才和陈圆圆相见。这几句诗的用意很微妙,似乎诗人觉得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太过尖锐,来了一个回旋,让吴三桂自己解释了一番。这几句诗也渲染出了亡国的悲痛气氛。

当然,如诗题所示,诗中大部分笔墨,是写陈圆圆的身世,写她与吴三桂在战乱中的分分合合的曲折经历。“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这四句诗描述陈圆圆初次见到吴三桂的情形。陈圆圆和吴三桂相见,大约是在田弘遇家。田弘遇是崇祯的宠妃田妃的父亲,在当时的北京城十分显赫。陈圆圆和吴三桂相识大概是在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也即明朝灭亡的前一年。这一年,朝廷命大学士周延儒督军,会合蓟州、永平、通州等八镇兵将,抗击清军于螺山(今怀柔县北)。八镇兵士不战而逃,只有吴三桂从宁远率兵入关,在灰岭(昌平县北)打败清军。五月十五日,崇祯皇帝接见吴三桂和山东总兵刘泽清、山海关总兵马科,设宴于武英殿。吴三桂大概就是在这次进京期间,在田弘遇的一个家宴上,认识了陈圆圆。田弘遇当时有意结交吴三桂等显要,因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田贵妃死去,田弘遇需要交结权豪势要保护自己。大概在这次宴会上,田弘遇答应把陈圆圆嫁给吴三桂。这几句诗写的就是田弘遇愿将陈圆圆许配吴三桂,只等吴三桂来娶了。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皙通侯最少年,捡取花枝屡回顾。”这四句诗具体描写吴三桂在宴会上见到陈圆圆的情形:一个是将军年少,意气风发;一个是少女怀怨,色艺超群。二人频频相顾,两情相悦。崇祯十六年,吴三桂只有三十一岁,所以是“白皙通侯最少年”。如果没有战乱,一个美女和英雄的故事,也许就此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国难当头,他们的命运注定波折迭起。“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这十二句诗写吴三桂和陈圆圆定情以后,本打算早些把她娶回家。但是军情紧急,朝廷催促吴三桂回宁远。于是,没来得及娶走陈圆圆,吴三桂自己回到辽东前线,把陈圆圆留在了北京。没成想就在吴三桂离开后,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他的部将在京城到处搜寻陈圆圆。陈圆圆本是订了婚的人,这些人把陈圆圆当成一般的歌妓抢去了。如果不是吴三桂后来打败李自成,陈圆圆不可能回到他的身边。

“娥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这几句写吴三桂追击李自成至山西,不知远在京城的陈圆圆的生死存亡。他的部将在北京城找到陈圆圆后,立即飞骑传信。吴三桂闻讯,结彩楼,列旌旗,箫鼓三十里,亲往迎接。诗中描写陈圆圆在战场上见到吴三桂时的情形,娇媚万分:“云鬟不整”“啼妆满面”,头发散乱,满脸泪水。“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写吴三桂接着往陕西方向去追打李自成,陈圆圆随行。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这两句似乎是诗人对陈圆圆的命运的评论:陈圆圆一定抱怨过自己像在狂风中飘扬的落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这抱怨是错的。因为最终她看到了“无边春色”,享受到了她一直向往的美好爱情和富贵荣华。的确,如果仅仅只是经历乱离,若能两心相知,患难与共,最终柳暗花明,苦尽甘来,对相爱的男女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境界。

可是,全诗最后又落脚在吴三桂身上。《圆圆曲》中有一段描写陈圆圆发达后、消息传到她的家乡苏州的情形:“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妓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陈圆圆让她早年的苏州同伴艳羡不已的好运,就是她“飞上枝头变凤凰”“夫婿擅侯王”,嫁给了吴三桂。在陈圆圆早年同伴的眼里,她算是到达了世俗人生理想的顶端。她所拥有的“无边春色”,她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她让人羡慕不已的好运,都是吴三桂给予她的。那么,吴伟业真的认为陈圆圆交了好运、值得羡慕吗?答案是否定的。上面曾谈到,《圆圆曲》的最后,诗人对吴三桂的“成功”,对他所拥有的地位和财富,给予了无情的否定,实际也是对陈圆圆所遇到的“好运”的否定。

吴伟业同样不是个性情刚烈的人。明亡后,他曾想自尽,被家人拦下。他没有参加当时一些江南文人的抗清活动。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在明清交替之际遭遇了杀身之祸,或者被流放。他能全身而退,两代皇帝都待他不薄,可看出他小心谨慎的性格。入清后,他在无奈之下做了清朝的官。虽然只做了三年多,但让他痛悔终生。所以,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表达出十分复杂的情感。其复杂性在于,诗中对于吴三桂在讥刺的同时,实际有某种程度的理解;在通过诗歌主人公的身世之叹表达亡国之痛的同时,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圆圆曲》的最后,诗人超越了历史的具体性,超越了现实,道出了人生普遍的哲理。所以,虽然诗人没有看到吴三桂的结局,但他言中了。

总体上说,吴伟业这位亲身经历了朝代更迭的作家,其《秣陵春》传奇,因是描写南唐的历史故事,抒发故国之思很是委婉。可是即使是描写明末故事的作品,如《圆圆曲》等,也没能痛快淋漓地表达追怀故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