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及其《山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王统照及其《山雨》

王统照(1897—197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字剑三,山东诸城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也是现代著名期刊的编辑者,并曾在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他以多方面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活动为新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写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号声》(1928)、《霜痕》等,中长篇有《一叶》、《黄昏》(1929)、《山雨》(1933)、《春花》(1935)等;诗集有《童心》(1925)、《这时代》(1934)、《夜行集》(1936)、《横吹集》(1938)、《江南曲》(1940)等,此外还有散文集、论文集多种。其主要著作编成《王统照文集》(6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统照的文学成就首推小说。一生中写有八十多个短篇和六个中长篇。二十年代初,和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作家一样,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了解人生,表现人生。他追求人生的“光和花”,把“美”和“爱”作为解决人生缺陷,拯救苦难的药方。尖锐的社会矛盾,沉重的生活逼迫,理想的碰壁和破灭,使他逐渐转向对现实的认真分析和反映。暴露抨击社会上腐朽与不合理的一切,成为他小说的主要内容,伴随内容的充实与扩展,艺术上也渐趋于成熟。

《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1931年春开始构思,次年9月执笔,12月完成,1933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山雨》通过北方农村陈家庄农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下,中国农民破产、农村崩溃的悲惨命运。他们饱受贫苦、饥饿的困扰,备遭横征暴敛、兵灾匪祸的摧残,有的抑郁愤懑而死,有的铤而走险毙命,有的行乞逃亡,有的被挤进城市工人的行列。现实破坏了他们向来“平板不变的生活”,破除了他们“固定而少变化的心情”,他们挣扎,怀疑,愤怒,觉醒,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小说以“山雨”命名,寓意深刻。它从北洋军阀时代写起,延伸到大革命失败以后以至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军事侵略现实,把批判的锋芒从旧军阀又指向国民党新军阀,把农民的灾难同民族危机相联系,把人民的斗争同时引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山雨》着重描写了奚大有一家的命运。作为“最安分、最本等”的自耕农,本可以有个免受冻馁之苦的生活,但在官兵的无端敲诈勒索,官府的苛捐杂税,以及旱灾袭击,土匪骚扰,败兵洗劫等等一系列打击下,终于由借债卖田以至彻底破产。“活不下去”的严酷现实,动摇了他一向“靠地吃饭”的信条而不得不“另作打算”,最后带领全家离开了“残破、穷困、疾病、惊吓的乡间”,到城市拉车以糊口。作品还设置了工人杜烈、杜英兄妹和革命党人杜先生的情节,为奚大有提供了一条新的通向革命的前景。《山雨》完全从早期“爱”与“美”的理想境界,走到了现实的人生,作品关于中国农村崩溃的描写,对于农民觉醒的揭示和歌颂,显示了作家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和鲜明的革命倾向。在艺术上也由早期那种“多从空想中设境和安排人物”,“不得不重在‘写意’”,(《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序》)走向了从生活实际设境和安排人物,从具体的真实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塑造中以显示思想倾向的现实主义道路。这在当时对于克服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山雨》以奚大有一家的生活遭遇为中轴,结构故事,编入了众多人物的生活命运,展示了由农村到城市的广阔画面,固然后半部关于城市和革命写的较为粗疏,结束得太匆忙,但它较之以前的《一叶》、《黄昏》等,不只在内容上更为丰厚,而且更具有长篇体制的规模和特点,它标志了作家艺术上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