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必仁《【中吕】普天乐·【越调】寨儿令·【双调】折桂令·【双调】折桂令》题解|注释|鉴赏
鲜于必仁《【中吕】普天乐·【越调】寨儿令·【双调】折桂令·【双调】折桂令》题解|注释|鉴赏
鲜于必仁
鲜于必仁,元代散曲作家。字去矜,号苦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生卒年不详。鲜于枢之子。以作散曲著称,与海盐杨梓的儿子杨国材、杨少中友善。存世散曲有小令29首,题材有咏历史人物、写琴棋书画、描绘名胜佳景等,曲文优美,格调清朗。《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奎壁腾辉”。
【中吕】普天乐
平沙落雁
稻粱收,菰蒲秀①。山光凝暮②,江影涵秋③。潮平远水宽④,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⑤,下长空飞满沧洲⑥。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题解】
这是作者《潇湘八景》组曲中的第五首,描写了秋江暮景。潮平水宽,雁阵惊寒,暮色笼罩着群山,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秋景,画面中有动有静,境界十分辽远开阔。但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在描绘自然景物,而是透过这些这景物,抒发了自己浓厚的伤秋悲秋的诗情。全曲色彩明丽,语言文雅自然。
【注释】
①菰(gū)蒲——都是水生植物。菰有肥大的根茎,即茭白,可食用。蒲即苇子,可编席。
②凝暮——凝聚着暮色。
③涵——包容,沉浸。
④“潮平”二句——套用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意。
⑤云岫(xiù)——山边的层云;埋云岫意即飞入山中。岫,山峦。
⑥沧洲——水边较开阔的地方。
【越调】寨儿令
汉子陵①,晋渊明②,二人到今香汗青③。钓叟谁称④,农夫谁名⑤,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清⑥,七里滩浪稳潮平⑦。折腰时心已愧⑧,伸脚处梦先惊⑨。听,千万古圣贤评。
【题解】
“寨儿令”,属越调宫曲调。正格句式为三、三、七、四、四、五、六、六、五、五、一、五,共十二句。亦名“柳营曲”。本支曲子赞美汉代严光、晋代陶潜二位高人隐士。严氏婉拒汉光武授予高官之职,隐居富春江垂钓,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赋《归去来》,终身不仕。作者认为他们“到今香汗青”,由衷地敬仰他们、羡慕他们,也曲折地表示要学习他们不追名逐利、自甘过平淡而又自由的隐逸生活的高尚品德。
【注释】
①子陵——东汉严光,字子陵。少时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登皇位,子陵隐居富春江,耕钓为生;光武欲授其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其钓鱼处称“子陵滩”。
②渊明——即陶潜,字渊明。
③汗青——史书;香汗青,即青史流传,美名播扬。
④钓叟——指严子陵。
⑤农夫——指陶渊明。
⑥五柳庄——陶渊明辞官归隐五柳庄,自称“五柳先生”,有自撰《五柳先生传》。
⑦七里滩——富春江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
⑧折腰——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⑨伸脚处——严子陵曾和光武帝同榻而眠,不意将脚伸在光武身上。
【双调】折桂令
芦沟晓月
出都门鞭影摇红①。山色空濛②,林景玲珑③。桥俯危波④,车通远塞,栏倚长空⑤。起宿霭千寻卧龙⑥,掣流云万丈垂虹⑦。路杳疏钟⑧,似蚁行人⑨,如步蟾宫⑩。
【题解】
芦沟,即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永定河(旧称芦沟河)上,金代所建。拂晓时残月照水,桥影水波相映,景色迷人。这支曲子是《燕山八景》组曲之一,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月”等景物特征,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大桥的雄伟壮观。结尾二句,写大桥深长幽远,行人似蚁,漫步桥上,如行走在月宫之中,令人飘然欲仙,这更为芦沟晓月之景添上了一层瑰丽神奇的色彩。
【注释】
①都门——京城城门。鞭影摇红,摇动的马鞭被朝霞映红,喻马鞭在晨曦中甩动。
②山色空濛——山色飘渺迷濛。
③玲珑——清晰明彻。
④桥俯危波——芦沟桥卧于波涛汹涌的河面上。
⑤栏倚长空——芦沟桥临波飞越,桥体高耸,如倚靠在长空上。
⑥宿霭——夜晚的云气。千寻,极言长。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掣——拉,牵引。
⑧杳——深暗幽远。疏钟,稀疏的钟声。
⑨蚁行——像蚂蚁似的走着。
⑩蟾宫——指月宫。相传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故称。
【双调】折桂令
西山晴雪
玉嵯峨高耸神京①,峭壁排银②,叠石飞琼③。地展雄藩④,天开图画⑤,户判围屏⑥。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题解】
西山,在北京市西北。这支曲子也是《燕山八景》组曲之一,描写晴朗之日西山积雪的奇丽景色。在作者笔下,西山银装素裹,洁白如玉;它地处形胜,巍峨高峻。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形象逼真、情趣生动的描绘,把西山之美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赞叹不已。
【注释】
①嵯蛾(cuó ē)——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神京,指北京。
②排——推挤,陈列;峭壁排银,意谓由于大雪的堆积,陡峭的山壁如同用银砌成。
③叠石飞琼——层叠的石块像要飞起的美玉。
④地展雄藩——西北犹如北京的一道雄伟的屏障。藩,本指篱笆,引申为屏障。
⑤开——展示。
⑥判——分开;户判围屏,西山成为京城门户的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