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步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鉴于技工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教学现状,本文提出“四步诵读”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并以课文《兰亭集序》为例,具体阐释“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这四步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技工院校的古诗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四步诵读法 体验式 探究式 共情式 审美式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系统地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技工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意识和健全的人格”。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技校古诗文教学应该转变思路,剔除掉对“微观知识”等细枝末节的讲授,重点把握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体悟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精髓。
但是,就目前技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古诗文教学成为了横亘在高效课堂的拦路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造成古诗文教学困境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方面在于学生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古诗文已形成一种畏难厌学的心态。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面,技校语文教学有别于普教,重点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体会文言的语言之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训练自己的朗读、概括、分析、理解等非专业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选用“讲授式”作为古诗文课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肢解”,对文言字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剖析。如此单调的教学手段,也促使教师不得不成为“霸占课堂”的独裁者。
如何才能撬动这块顽固的拦路石,让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古诗文的魅力,明晰古诗文的价值?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将“走马观花”的串讲式、片言只语的“肢解式”教学,转变为“内蕴感悟”式、审美赏析式的有效教学?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刻思考、积极探寻。
二、“四步诵读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成为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妨将“诵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古诗文的语言魅力,体悟古诗文丰富的内蕴,感受古诗文的美学风范。
据此,笔者以“诵读”作为线索,自创新式,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四遍,但是每一遍诵读都要带着问题去诵读,力争每一遍诵读都是有效诵读。具体来说,这四种诵读模式分别为: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本学期具体的教学实例,以《兰亭集序》为例,进一步阐释如何利用“诵读”这一手段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1.课程分析
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对于教材、学情、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准备与分析,十分重要。
(1)教学目标与知识技能点分析。本次课程是学生在高级工语文学习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按照教学目标设立的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类:知识目标——识读重点字词,概括文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重点语句,归纳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并探究其原因;情感目标——通过小型辩论会的方式,体悟作者面对生死问题的积极人生观。
按照上述目标,可以将知识点与所训练学生的技能点,进行归纳,见表1。
(2)学情分析与教学重难点。就知识储备而言,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均为高级工一年级,在中级工时期,学生们已学习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古代散文,初步掌握浅显的文言知识。就能力起点而言,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但欠缺系统的概括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深度的探究能力。就学习状态而言,学生们上课爱走神,不爱动脑筋思考,存在厌学畏难的心态;但是学生们的好胜心强,且有较高的团队荣誉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不难看出本次课程的重点在于——分析重点语句,归纳出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而课程的难点内容则在于——理解作者在感慨“生死”问题时,所蕴涵的积极态度。
(3)教学资源与分组情况。本次课程所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有3类:学材,即本校自主研发的学习任务书、劳动版教材;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手机蓝墨云APP(学习软件);工具,包括彩笔、白纸、磁贴。
在分组上,学生按照就近原则,6个人为一组。教师需“调剂余缺”——确保活跃与不活跃、基础较好与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均衡分布。
(4)总体的教学思路见表2。
2.导入并介绍写作背景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说一说观赏之后的感受。在此基础之上,展示图片“流杯亭”,介绍古人“流觞赋诗”的风雅传统,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当你参加完友人聚会,欣赏了美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对此,学生预设的答案是“高兴、愉悦”等,进而教师继续追问:“王羲之却产生了与大家截然相反的感受,甚至还想到了生死问题,那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以此为契机,激发学习动机。
3.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
就文言文而言,点拨字词和梳理文意对于理解文章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必将时间大量花费在对于基础知识的字斟句酌,因此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可以将这些基础性工作作为课前作业提前布置下去,并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蓝墨云APP进行成果检测。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进行的第一遍诵读,目的是“正音释义,梳理文意,巩固预习成果”。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即让学生通过诵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获得一种对于文章内容的直观式理解,建构自己的“学习期待”。
在第一遍诵读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个小组活动。活动1为“小组竞赛,检测预习”,限时为10分钟,结合教材和学习任务书,自主查找“云班课”上的三组文言字音、词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进行排名赛,按照最后的完成情况,给予不同分数的加分奖励,评价标准见表3。
活动2为“小组汇报,梳理文意”。按照课前的分工,第一段内容由1组、2组负责,第二段内容为3组、4组负责,第三段内容由5组、6组负责。在课上,笔者利用“云班课”上“摇一摇”的功能,随机摇取学生的学号,被选中的学生分段进行文意的概括。
这一活动的评价标准,见表4。
在这两个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第一次分数统计并进行初步小组排名,提示排名最后的小组要在下一环节中努力前进。
4.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能够自行梳理出大意。据此,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第二遍诵读。此次诵读的目的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即根据一系列的问题提示,自主去探寻答案,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作者的情感变化。鉴于这是本次课程的重点,笔者组织了一个类似于“一站到底”小组PK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和学习任务书,进行小组竞赛式学习。笔者将学习任务书中设置的5个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3个星级,采取累计记分制度,见表5。
学习任务书的5个问题及难易程度见表6。
通过前两个问题,学生能够概括出“良辰、人贤、景美、情真、赏心”这5种乐趣,并以文中的字眼“乐”来概括。
第三个问题稍有难度,可以提示学生们重点理解文中第二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关键句。据此,学生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3痛——情随事迁、美好时光飞逝、生命有限。
第四个问题是最难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并理解“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等关键句,将作者的情感由“痛”转为“悲”的原因梳理出来:3悲——古今同悲、生死齐一、推己及人。
通过前四个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学生则水到渠成地完成第五个题目,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用关键词“乐—痛—悲”归纳出来。
5.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
通过第二遍诵读,学生已经能够归纳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产生的原因。笔者继而带领学生进行第三遍诵读。此次诵读是一种“共情式”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
在诵读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哪句话表现出作者对‘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在学生找到原句之后,教师介绍当时王羲之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有人认为,王羲之面对兰亭的美景却产生了悲伤的情感,甚至还联想到了死亡,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表现,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晰作者的态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笔者先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为“王羲之只是在感慨”,反方观点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让学生自由辩论,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明晰作者的真实态度。这一环节的评价点包括:立场是否坚定、论据是否充足、仪态是否大方得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成ABCD四个等级,先请学生个人自评,然后进行他人评,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进步。具体的评价表见表7。
6.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
在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第四遍诵读。此次诵读的目的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全文进行一种“审美式”的诵读,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理解,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并不强求全班整齐划一、节奏一致地进行诵读,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掌控诵读的语气语态、诵读节奏,在优美的古乐伴奏中,读出自己的风格。
随后,进行第二轮小组分数统计并进行排名,请排名第一的小组进行课程总结。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再次进行点拨与强调并布置作业。
在作业方面,许多教师会忽略它对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的作用,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除了要求学生背诵篇目中的经典佳句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的活动。例如,在讲完《兰亭集序》课文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二选一”的作业:请针对课上所辩论的问题,给王羲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请为王羲之写一篇饱含深情的追悼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和自身兴趣,选择其中一种,将作业发布到“云班课”上,以供全班同学进行分享、点评、点赞。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们课外学习的热情、提高课下主动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将作业发布到网络共享平台上,也可以促进学生们进一步交流,在分享和点评中,将学生的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
三、小结
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鉴于技工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四步诵读”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具体阐释了这四步的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人学——小组学——集体学——教师点拨重难点”的学习模式;其次,利用了数字化资源,例如手机“蓝墨云”APP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再次,在保持语文学科特色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即分析并归纳重点、口语表达能力等。
在笔者看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独自思考、自觉探索答案的能力。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传授中国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生活、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相联系,引导学生能够不断地在思考与探究中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能力。笔者坚信,随着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问题的不断反思、探讨、实验,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会发展得愈加迅速、愈加繁荣。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