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唐夜试进士》译文与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容斋随笔·唐夜试进士》译文与赏析

唐夜试进士

唐夜试进士

【原文】

唐进士入举场得用烛,故或者以为自平旦至通宵。刘虚白[1]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之句,及三条烛尽之说[2]。按《旧五代史·选举志》云:“长兴二年,礼部贡院奏当司奉堂帖[3]夜试进士,有何条格者。敕旨[4]:‘秋来赴举,备有常程,夜后为文,曾无旧制[5]。王道以明规[5]是设,公事须白昼显行,其进士并令排门齐入就试[6],至闭门时试毕,内有先了者,上历画时,旋令先出,其入策亦须昼试,应诸科对策,并依此例。'”则昼试进士,非前例也。清泰二年,贡院又请进士试杂文,并点门入省[7],经宿就试[8]。至晋开运元年,又因礼部尚书知贡举窦贞固奏,自前考试进士,皆以三条烛为限,并诸色举人有怀藏书册不令就试。未知于何时复有更革。白乐天集中奏状云:“进士许用书册,兼得通宵。”但不明言入试朝暮也。

【注释】

[1]刘虚白,竟陵人,擢元和进士第。[2]三条烛尽之说:有考试时间以三条蜡烛为限的说法。[3]堂帖:文件,规定。[4]敕旨:皇帝的诏令。[5]明规:明确的法度或准则。[6]其进士并令排门齐入就试: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服从命令在门外排好次序一齐进入考场。[7]点门入省:指定进入特别的官署部门。[8]经宿就试:一宿都在考试。

【译文】

唐朝士人进入进士考场得用蜡烛,所以有人认为考试时间是从天刚亮开始一直到通宵。刘虚白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之句,还有三条蜡烛燃尽之说。据《旧五代史·选举志》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礼部贡院上奏折问考试的主管:遵从下发的文件对进士进行夜间考试时,有没有什么具体规定。皇帝诏令说:‘秋天来参加考试,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但晚上时开始写文章,过去没有这样的制度。王道都是依照规定设立的,公事必须在白天进行。进士需要听从命令在门外排好后一齐进去考试,一直到闭门时考试才结束。如果考试当中有提前交卷的,记录完成时间,允许他提前出去。他们参加策问的考试要在白天举行,根据策上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见解,都要依据此程序进行。'”进士白天参加考试,并不是依据以前的规定。后唐末帝清泰二年,贡院又请求对进士进行杂文考试,并从指定的大门进入考场,经过一宿的考试。到后晋开运元年,又因礼部尚书知贡举窦贞固奏,以前进士考试,都以三条蜡烛为限,并且各种举人怀藏有书本的,不让参加考试。不知考试制度什么时候再有变革。白居易的诗集中说:“允许进士带书考试,同时通宵完成。”但没有说明入试的时间究竟是清早还是晚上。

【评析】

本文是作者对唐代考试制度的辨析。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唐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既然是考试就要有时间限制。从本文可以看出,唐代的考试规定还不是很规范,有时允许通宵答卷,有时天黑之前就要完成;有时允许携带参考书,有时就不允许携带。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制度开始规范,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不允许夹带书籍。不过考试方式虽然严格,考生的才华却再难与唐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