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逊,查尔斯作品分析
【生卒】:1910—1970
【介绍】:
美国“放射派”*理论家、诗人。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40年代后期在加利福尼亚州黑山学院任教。50年代初任黑山学院院长。
奥尔逊的贡献是在诗歌美学方面。他首倡“放射体”诗歌。他认为,人也同其他万物一样,是一种自然力,写诗,就是释放这种自然力,就是一种“能的放射”*。读者读诗,是这种“能的放射”的转移。因此他反对传统的诗律对于诗的束缚。主张打破传统的形式与格律,让诗的知觉一个紧跟一个地放射出来,奥尔逊还提出“语言的动力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瞬间的动作”,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都应充满动作性。奥尔逊很重视诗的音节。他认为在诗歌语言的诸要素中,音节是第一位的,诗人写诗要通过谛听音节而选择词语。奥尔逊提倡诗的自然节奏,认为诗的节奏应以人的呼吸为依据。他还很重视诗的朗诵和总体效果。他的这些理论为放射派的形成,为威廉斯派继艾略特*派之后独领美国诗坛做出了贡献。
奥尔逊的诗不如他的理论影响大。但也别具特色。在《李克西慕斯之歌》第1首中,诗人着意写对彩色招贴画的反感,颇似“垮掉派”文人在浪游中的片断感受。因此,有人把威尔逊看成是“垮掉派”诗人。因为“垮掉派”、放射派都以威廉斯为精神领袖,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反动,而且其内容与诗风也颇为接近。奥尔逊的主要诗作是由38首诗构成的组诗《李克西慕斯之歌》(一译《马克西姆斯的诗》,1960)和短诗汇编《距离》(1960)。此外,《放射体诗歌》(1950),是他的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