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不可无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人之心不可无

俗话说:“人心难测,海水难量。”所以南怀瑾先生常常告诫世人:世间最难揣摩的是人心,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这几乎成为我们处世的无间道了。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么一句话: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对此,南先生说:“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就爱好那一点,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都无法改变他。所以,明知道你是为了他,但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为他着想了。”

其言外之意便是,若是对方忘记你是好心为他着想了,那么你就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意见而被对方误解,甚至涉嫌被害。所谓“好心没好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而,在交际中,无论是出于好意为对方着想,还是出于某种目的和利益的需要,切莫忘记,要见机行事,适可而止,世间人心最难揣摩,人心难测,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南先生说“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这两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最后南先生在分析完这句话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无论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的确如此,自古以来,有许多故事都在告诫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若是没有一颗防人之心,就可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轻则可能损失某些应得的利益,而重则会因之丧失自己的宝贵生命。

历史上,刘邦先重用韩信,然后杀害他;曹操在逃亡的时候投奔吕伯奢,因为猜忌多疑,反倒杀害了吕伯奢全家;诸葛亮一世英明,终究还是用错了马谡……这无不证明人心难测,防人之心不可无。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讨论“人之本性”这一问题。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向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事实表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并没有一个定论。所以,有人将人性比作是一片丛林,杂乱丛生,甚至千姿百态。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生活在人群当中,涉入人性丛林,无论深浅,都是不可避免的。

南先生在三十岁之前就读遍古书。因此,南先生对历史上的奸臣进行了一番细致的研究。奸臣们无不精通为人之道,他们都深谙“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道理,因此,在劝谏君主的时候,总是投其所好,从不选择直言力谏,以免惹怒君主,触碰其禁区,惹祸上身。而忠臣则正好相反,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安危,他们总是直言不讳地据理力争,劝阻君主的某些错误决议。

北宋的寇准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也是难得的忠臣。但是他因为刚正不阿和直言进谏,屡遭君主误会和谗臣的陷害。

十九岁那年,寇准因自己卓越的才华,被宋太宗破格录取,第二年,便被授予知县的职位。寇准当知县期间,政通人,百业兴旺。老百姓亲切地称年轻的寇知县为“寇巴东”。宋太宗听闻后非常高兴,立即擢升他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主持官员的考核与选拔工作。任职期间,寇准不畏强权,公正不阿。为此,得罪了很多权贵。一天,他骑着马赶去办事,突然,街旁闪出一人拦住他的马,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事很快传到了太宗耳里,太宗听后大发雷霆,不容寇准分说,便把他贬到青川去了。

后赵恒宋真宗当了皇帝,因惜寇准的才华,斟酌再三后,宋真宗还是任用寇准为宰相。公元1004年,北方辽军大举南侵,一天之内就有五次告急文书飞到朝廷。满朝文武张皇失措,宋真宗也六神无主。这时候,那些奸臣谗臣们就主张逃跑。寇准却说:“谁再为陛下出南迁的歪点子,谁就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辽军没什么了不得的,如果陛下御驾亲征,一定会把辽军打回老家去的。”

最后宋真宗听取了寇准的意见。宋军在寇准的指挥下,连获大胜,最后把辽军打得落荒而逃。这时候,那些曾主张逃跑的大臣们更加忌恨寇准。于是相互勾结,准备谗害寇准。他们向真宗进谗言说:“陛下,历来战争就像赌博一样。寇准让陛下上前线,实际上是把陛下作为赌注。寇准叫您亲自上场,不就是希望你战死战场吗?”宋真宗听完后,想了想,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即撤除了寇准的宰相职务,让他到陜州去当了知州。

再到后来,又因直言进谏和谗臣陷害,刘皇后将寇准一贬再贬,从河南相州的刺史贬为湖南道州的司马,再贬到广东雷州的司户参军,流放到远离朝廷的荒野之地。寇准63岁时,病死在雷州。

从寇准的遭遇中可见,世事难料,人心更难测。寇准太过刚直,毫无防人之心,以至屡次遭人陷害,被贬官职,甚至被流放。所以说,在人性的丛林中,我们要深谙其中的“潜规则”,切莫没头没脑的毫无避讳。这样一来,吃亏的只可能会是自己。

所以,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谨记南先生的教诲吧。与人相处是有学问的,世间最难揣摩的是人心。因此,逢人只说三分话,交友莫抛一片心。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而害人之心亦不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