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比,爱德华作品分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阿尔比,爱德华作品分析

【生卒】:1928—

【介绍】:

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1928年3月12日,阿尔比生于美国华盛顿。两周后,过继给剧院老板里德·阿尔比为养子,使他既有富裕的生活,又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1940年,他在中学时写了一部少年题材的剧本。1946年,阿尔比入三一大学,一年半后辍学。20岁时离家,做过缮写员、秘书、餐厅售货员等各种工作。同时坚持写作。1952年,阿尔比到意大利旅行,写了一部旅行小说。1958年后,阿尔比专门从事创作。60年代起,阿尔比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阿尔比的剧作主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贝西·斯密斯之死》(1960)、《沙箱》(1960)、《美国之梦》(1961)、《谁怕维吉尼亚·伍尔芙?》(1962)、《悲惨的咖啡店》(歌剧,1963)、《小艾丽斯》(1964)、《微妙的平衡》(1966)、《匣子和毛泽东主席语录》(1968)、《一切都完了》(1971)、《海景》(1975)、《听着》(1976)、《记算着方法》(1977)、《洛莉塔》(1981)等。其中三幕剧《谁怕维吉尼亚·伍尔芙?》公认为作者的代表作。

阿尔比认为戏剧有两项义务,其中一项是要对人类状况作出某种说明,就必须变革社会。因此,他的戏剧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做了一定的背弃和否定。阿尔比曾说:“我还从社会的角度严厉批评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就表现了社会中人与人的隔绝,人与社会的对立。《美国之梦》揭露的是美国社会道德的沦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自我陶醉的习气。目的的一方面,如阿尔比说:“当你剥人的皮肤,经过三层,剥到肌肉,直到骨头……到了骨头还没有彻底,骨子里还有东西,……骨髓……这就是你必须得到的。”(阿尔比《谁怕维吉尼亚·伍尔芙?》)透过这些障碍,去把人沟通起来。目的的另一方面,也正如阿尔比所说:“揭穿我们的社会怎样以赝品冒充真货,谴责自鸣得意、残酷无情和机能萎瘪,当众捅破关于我们国家里一切都美好无比的神话。”西方有的评论说阿尔比的作品“击中了美国乐观主义的要害”。

阿尔比变革前人所使用过的艺术形式,他用夸张的、扭曲的、漫画式的荒诞形式,采用象征、暗比、夸张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现实,辛辣地讽刺现代社会的非人性、家庭生活的崩溃、人的孤立无援、爱情的空虚等等。这与威廉斯真实地描摹截然不同。阿尔比认为“戏剧应该拨动人的心弦。”他的戏剧基本上有完整的结构,语言合乎逻辑,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这与尤金·尤内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稍有不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说:“继威廉斯和密勒之后,给人印象最深的较年轻的剧作家就是爱德华·阿尔比。他的戏接近于欧洲的‘荒诞派’;在他的戏中,可以看出贝克特*、吉尼特、尤内斯库*和迪伦马特*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