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见忠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益见忠直
【原典】
王太尉旦①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②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③。”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④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⑤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注释】
①王太尉旦:即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山东聊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1006)拜丞相,监修《两朝国史》。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以疾罢相。年六十一卒,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事详《宋史·王旦传》列传第四十一。太尉,官名,宋代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为三公之一(太尉、司徒、司空),正二品。寇莱公:即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1017),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准殁后十一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曰忠愍。皇祐四年(1052),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有传。②数短:多次说人不足。③恶:缺点。④阙失:同“缺失”。⑤益:更加。
【译文】
太尉王旦举荐寇准担任相职,寇准却多次在皇帝面前指责王旦的过错,但是王旦在皇帝面前只称道寇准的优点。有一天皇帝对太尉说:“你虽然常夸寇准的优点,但寇准却经常说你的缺点。”王旦回答说:“这是必然的结果啊。我担任相职时间很长,处理政务很多,存在的问题也一定不少。因为寇准对陛下坦诚无私,指出我的过失,更显示出他对您的忠诚和秉性的耿直。这也正是我器重寇准的原因。”皇帝也因此更加器重太尉王旦。
【延伸阅读】
本则故事涉及到两个大人物,且都是一时的名臣。故事主旨是要突出王太尉的大度,而寇准不过是陪衬的反面人物。然而在后人的印象里面,寇准似乎更知名。王旦的器量大于寇准,自有公论;但若以此断言寇准不如王旦,则似乎难以服众。因为器量固然重要,但毕竟多指向为人处世,而个人的成功除了品德器量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才、学、识。以古人所称道的“三不朽”而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直接关乎器量的似乎也就“立德”,然能“立德”之人毕竟极少,以才学建功的人却极多。事实上,古今用人均会考虑到两个因素,或德或才,所谓德才兼备的全才,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稀罕物,更常见的则是或德或才的偏才。虽然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德轻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同样看到,才华出众的人常被予以重任,他们的品德被暂时搁置。从早年的管仲、曹操,到之后的狄仁杰、王安石,以及此时的寇准。他们都是才干名声超过品德的,虽然他们的品德原本也不差。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不过是个人的性之所近,才与德也是如此。尚德之人多仁厚,处事稳重,然功绩也多半平平;恃才之人多激切,行为跳荡,但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成功。同时因为自身能干,所以多半恃才傲物,得罪的人自然就多,因之人际关系大都不会好。寇准担任相职后,揭发王旦之短,正是如此。史书还说,寇准在任武胜军节度使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建造山棚大宴,服用僭侈,被人弹劾。皇帝很生气,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寇准果然是个有才的书呆子,所以才被王旦、真宗笑称“傻帽”。我们虽不能用无德的真小人,但也不能用无才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