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九·貌有清、古、奇、秀之别》译文与赏析
九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原文】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1)与阴骘纹(2)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资。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3)。
【注释】
(1)科名星:是上腾于天庭而凝结于帝座的紫气,常在印堂与眉间。
(2)阴骘(zhì)纹:眼眶下之纹也叫卧蚕。
(3)杂路不在此格:杂路,指阴骘纹不在喉咙部位,而在其他部位。格,格局,模式。
【译文】
人的面貌之相有清秀、古朴、奇伟、秀致的分别。这四种相貌主要以科名星和阴骘纹为主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见,而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也可随时看见。阴骘纹和科名星这两样都具备的话,将来会成为大人物,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富贵。科名星显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时隐时现,形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如小球,是一种红光紫气。在喝酒之后和发怒时容易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之处,遇阴雨天便能看见,像三股叉的样子。在人快要睡着的时候最容易看见。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别问了。另外,阴骘纹若现于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贵子。若阴骘纹出现在其他部位,则不能这样断定,也就是不一定能得贵子。
【解读】
古人对相术深信不疑,他们认为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特别相信由相貌鉴人命运的说法。
阴骘纹,位于两眼下的卧蚕部位,又称龙宫、凤袋、泪堂,又名阴骘宫。阴骘的含义是指现世积阴功大德、行善。
典例阐幽
神形结合,可知将来
相传宋朝初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吕蒙正,很仰慕陈抟的相人本领。有一天,他想请陈抟为他的儿子、侄子相面,看看前程如何。
吕蒙正和陈抟有一面之交,他想:我若是就这么把儿子、侄子领着去,陈抟肯定不好直言,同时,也看不出陈抟的本领。于是他就命儿子、侄子装扮成奴仆和他一同去求见陈抟。想不到陈抟一见两位公子,便说道:“两位公子风骨奇特、神采辉煌,怎么做起了下人?”吕蒙正见状,只好以实相告。陈抟首先为吕蒙正的儿子看相,看完之后说:“令郎的眉毛像画的一样,又长又有形,眼睛像早晨的星星,光彩有神,是个翰林苑的人品,以后有文才。”接着又看了看吕蒙正的侄子,说:“令侄气度不凡,眼睛有龙一样的威仪,将来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吕蒙正以后三居宰相之位,当他申请退职时,宋仁宗因为很器重他,便问:“爱卿的哪个儿子可以重用?”吕蒙正想陈抟的话,便说道:“我的几个儿子虽然都身居翰林,但都不配担当重任。只有我的侄子夷简,虽然眼下还是刑法官,但却气度不凡,具有宰相之才。”后来皇帝便任命吕夷简为宰相。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是大家熟悉的,不过,一般人都只知道他的诗极有气魄,而不知道他对看相也很内行。相传,有一天,李白在大臣哥舒翰家做客,正好武将郭子仪也在座。当时郭子仪不过是个一般的军官,但李白一看到他,便说:“这位壮士的眉长长的,直入鬓边,目光闪烁,神采飞扬,两颊、下颏都极丰厚,说起话来,声音响亮,很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精气神有富余的表现,将来一定能得高官厚禄,位极人臣。”后来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功勋,官至阳王、尚书令。
又有一次,李白和郭子仪一道出征,刚好在途中碰到了唐代有名的法师一行。一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白和郭子仪便向他询问终身大事,一行见李白谦虚好学,便有心教他,告诉他说:“人虽然都有个身子,有眼耳鼻舌各种器官,但要究根穷底,本来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中生有,从虚无中生出来的,因此,看相不可局限在这些部位,高明的相士应看到人的气度、神采,这样才能入木三分,抓到本质的东西。”说着便为郭子仪看起相来,他说:“您气度不凡,很有气量,有相术中五合的局面,将来声名远播,就是一般的王侯也比不上。”李白听后,忙问什么是五合。一行说:“五合是相术中比较高深的道理,相术中论面貌都忌讳平扁无势,歪歪斜斜,甚至迂回曲折。一般地说,鼻子忌讳山根断裂深陷,尤其是鼻梁塌小,那就更是无可救药。眼睛忌讳有红丝穿进去,眉毛忌讳中间突然断裂,尤其是不可倒着长。另外眉毛又粗又硬,像猪毛一样,也不是上相之眉。至于胡须也忌讳粗短蓬松,行为更不能诡诈多变,这些都是五种不合。有这五种不合,便会一生多灾多难,事与愿违,那就是平庸之辈了。相反,如果面貌纯粹而有光华,颜色洁净无瑕,这便是天心相合;气度不凡,气宇轩昂,便是天德相合;德行谨严,胸怀仁爱,便是天伦相合。有这些特征,便可保身体康健,疾病难侵,威名远扬,士民爱戴。”后来郭子仪活了近百岁,死时须发飘飘像白银一般,美名传遍天下。
奇伟壮美,鸿鹄之志
陈平,河南阳武县人,祖居护佑乡,少时家贫,与兄嫂一起生活。哥哥陈百给富人家当佣工养家糊口,其妻在家纺纱织布。陈平则不事产业,却醉心于黄老学说、治世之术。陈平长得奇伟壮美,眉似刷漆,目若朗星,富家小姐趋之若鹜。陈平读书,从早到晚手不释卷,割草拾柴都置之脑后。久而久之,嫂子便在哥哥面前埋怨起来:“你给人家干活,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可你弟弟什么都不干,就知道读书。”
陈百说:“咱父母没有留下什么产业,就留下这么一个懂事的弟弟,他知道用功读书是咱家的造化,你这样的牢骚话以后就别再说了,再说这丧气话,可别怨我跟你过不去。”哥哥支持他读书一点都不含糊。有了哥哥的支持,陈平读书便无牵无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平读的书越来越多,人也长得更俊俏了。大耳垂伦,鼻直口方,一个十足的美男子。邻居都议论道:“他家里穷,不知道吃什么长得这么肥泽。”
陈平到了该娶妻的年龄,有钱人都不敢把女儿嫁给他。护佑乡有一户显富人家,主人叫张负。他的孙女18岁,年轻貌美又知书达理,偏偏嫁不出去,为什么呢?没人敢要,都说张负的孙女妨人,嫁了三次都没有嫁出去,次次都在洞房花烛夜前男人莫名其妙地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娶她了。而陈平不信阴阳生魁的邪说,独对张家之女神驰已久。
有一次地方办丧事,陈平知道可以见到张负。于是就早早地来到丧家,装出一副能干的样子,里里外外事无巨细,忙个不停,果然引起了张负的注意。陈平自是心中暗喜。丧事办完已到深夜,陈平借故最后一个离开。张负尾随陈平追至其家,见陈平破席当门。张负是有心之人,沉思良久,决定将孙女嫁给陈平,他对儿子张仲说:“像陈平这样有才貌的人,怎么能永远贫贱呢?张负偷偷给了陈平一大笔钱,让他做聘礼,操办酒席。娶亲那天,没有花轿接新娘,陈平用牛车作轿,张负也不嫌弃。张负训诫孙女说:“不要因为他家里穷,而待人不恭敬,待兄长陈百要像待父亲一样,待嫂嫂要像待母亲一样。”
陈平娶了富家女儿,也没有被这个女人所妨,反而愈发精神,邻里都说陈平命硬有福,于是举荐他做社庙里的社宰,想以此沾点福气。陈平每次分配肉食都非常的公平。地方的父老都说:陈孺子当社宰真不错。
陈平感慨道:“假使我陈平有治理天下的机会,也能像分配这些肉食一样公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称王于河南陈州,并立曹咎为魏王,在河南临济与秦军会战。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用书中的计谋劝说魏王,但与魏王意见不合,陈平只得偷偷离开,另谋高就。过了一段时间,项羽攻城略地到了黄河之滨,陈平前去投奔他,并且追随项羽入关灭秦,而获得一些爵赏。入关之后,项羽妄自尊大,谋士的意见很难被采纳,陈平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但项羽一身霸气,威风凛凛,陈平只得委曲求全。
项羽定都彭城后,刘邦在汉中休整了4个月,便回师平定关中,然后再图东进。这时殷王司马卬反叛楚国。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前去讨伐,陈平用计打败降服了殷王凯旋回来,项羽拜陈平为都尉,赏黄金20镒。陈平回来不久,刘邦就攻下了殷地,俘虏了司马卬。项羽大怒,恼恨司马卬反复无常,以至于迁怒于陈平。陈平料想大难临头,又知道项羽失道寡助,终难成其大业,于是便携着一柄短剑走小路逃跑了,准备归依刘邦。
陈平两次出逃,择主而事,是其大志使然。陈平终于逃至河南修武,在旧友魏无知部将的引荐下拜见汉王刘邦,陈平昔日救过刘邦一命,今前来归顺,刘邦自然高兴,即赏赐陈平酒食。刘邦说:“你一路风尘,吃过饭后就去休息吧!”陈平说:“我是专为一件事儿来,要说的话很紧急,不能超过今天。”
刘邦便邀陈平进屋,问:“你有什么急事呢?”陈平恭敬地说:“汉王要想打败霸王,大王可立即发兵去攻彭城,彭城是项羽的老巢,抄了他的老窝,堵住他的退路,楚军一定恐慌,军心一乱,霸王就容易对付了。”
汉王觉得陈平的见解的确不错,与张良的主意不谋而合。便问:“你在楚军做过什么官?”陈平说“做过都尉”刘邦说:“那我就拜你为都尉”陈平谢过。汉王一高兴,又加了一句“我还要你监护军队,当参乘。”陈平归汉,被委以重任,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
大智如愚,遇事果断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成年后仪表俊秀,风度翩翩,对家庭琐事毫不在乎,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名,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肆虐,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船人惊恐失措。唯有吕端镇定自若,仍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的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为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宋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吕端成为宋太祖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决断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净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作战中,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决定杀了李母,于是就单独召见参加政事的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就追上去让寇准留步,询问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的计划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着说:“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事,我也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寇准和吕端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的向寇准询问他与皇上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言外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说:“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说:“圣上的意思是把她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法来镇摄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刘邦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徒呢?如果杀了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他们叛乱的决心。”宋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说:“不如把李母放在延州城,好好地照顾她。即使不能招降叛军,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的一席话说的宋太宗点头称赞说:“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最终使李继迁又重新归顺宋朝。如果说处理李继迁的问题上,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了皇帝的错误,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损失,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一向不拘细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帝赵光义病危。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赵恒英明有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赵元佐。楚王赵元佐是太宗的长子,原为太子,因残暴无道被废。吕端知道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入宫。
宋太宗一死,皇后召王继恩和吕端来见。吕端观察王继恩神色不对,知道其中一定有变,就骗王继恩进入书阁,把他锁在里面,派人严加看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皇后。皇后受到王继恩等人的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赵元佐的想法,见到吕端来了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帝已经驾崩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是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先帝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除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赵恒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在福宁殿继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吕端担心有诈,请求卷帘听朝。他登上玉阶,仔细看了一番,确定是赵恒才退下来。随后,他带领群臣高呼万岁,庆贺太子赵恒登基。
吕端在朝为相时,曾遭奸臣陷害,被削职还乡为民。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童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了京城。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了宴席。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送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他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利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脸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座而走。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只见吕端急率全家老少,跪在地上静听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有吕端本人心中有数,猜出十之八九。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全家人听后三呼万岁。
方才散去的那些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张目结舌,心中着实难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脸皮,回到吕府重新送礼贺喜,支吾其词,听不清说了什么。吕端对于这些势利眼的行为表面上无动于衷,却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当中,自然少不了本县那位七品知县。他坐着轿子去而复返,忙跪在吕端面前,一边像捣蒜棰子似的给吕端叩头,一边自己掌嘴说:“丞相,我不是人,您大人不怪小人过。”吕端的书童很是生气,上前揪住那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书童此举,吓坏了那个知县,他便双手紧捂头上的乌纱帽。吕端这时才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书童很生气地说:“相爷,像他这样势利的人,不能饶恕!”
吕端说:“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应高兴,不必惩罚他了。我们何必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吕端说过这些话,感动得那位知县非常内疚,忙说:“相爷啊!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吕端闻听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县做何游戏。谁知那知县真的让新娘坐上花轿,他和三班衙役们抬着轿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转了一圈,弄得吕端只是大笑,笑这些势利眼的所作所为。可是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至千年后的当今。
受人滴水,涌泉回报
查继佐,字敬修,号兴齐、东山先生、朴园先生,晚年号钓叟,又名伊璜。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幼多病,但智力过人。原名继佑,十八岁那年参加县试误写作继佐,此后遂改名。明亡后,曾参加鲁王郑义兴义军,任兵部职方主事。兵败还乡家居,在杭州开设敬修堂讲学写作,着述丰富。
在清朝初期,有一桩喋血的庄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被凌迟,斩决的多达七十人,因案牵连入狱的人多达两千余人,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其中有一名叫查继佐的江南名士,是列名参订《明史》的十八人中的其中一位,其余十七人都被处斩无一幸免,只有查继佐一人得以保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数年前的一段奇缘救了他。
一年冬天雪后,查继佐出门见一乞丐,那乞丐虽只穿一件破旧的单衣衫,在寒风雪冻中却丝毫不以为意,查继佐走近,见他相貌不一般,便问:“你是否市上传说的铁丐?”乞丐回答说是。于是查继佐请他喝酒,赠送给他棉衣,那乞丐谢也不谢就走了。第二年春天,查继佐在西湖放鹤亭边又碰到了他,这时他仍是破衣赤足在行乞,说是入春已不用棉衣,早已换酒喝了。查继佐问他是否读书识字,他回答说:“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乞丐!”查继佐觉得此人奇特,便请他沐浴换衣,详细询问他的家世。他告诉查继佐,姓吴名六奇,广东落魄士人。年轻时喜欢赌博游逸,花光了家财,流落江湖。叩门求乞,自古先贤不免,因此也不觉得羞耻。查继佐听后,更觉此人非凡,遂以宾客招待他,赠之厚资,送他回故乡广东。
吴六奇回故乡后,正逢明末乱世,群雄四起,就参加了多起平息寇乱的战斗,官至总兵,人称“大力将军”。顺治七年,吴六奇投奔李成栋参与南雄守城。由于李成栋的部下宝丰伯,罗成耀守韶州却自动弃守韶州,奔肇庆欲要挟南明永历皇帝降清廷,导致韶州陷落,吴六奇家眷被掳为人质。南雄陷落后尚可喜以家人做要挟,以“皱云石”诱惑吴六奇,吴六奇遂于韶州降清。此后,吴为报答查继佐知遇之恩,邀查继佐去广东,殷勤款待。在《明史》一案牵连到查继佐时,吴六奇感恩图报,立即写奏折驰送京师,请免查继佐之罪,并帮查继佐疏通各个紧要关节,这样,查继佐才免遭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