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戏剧《雨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鉴赏
元戏剧《雨白朴》鉴赏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主要写唐明皇荒淫致乱,由欢到悲的变化过程。唐明皇在太平盛世时与杨贵妃过度淫乐,招致国家动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国家的动乱也给他个人带来无法解脱的悲哀。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白居易的《长恨歌》把李杨故事作为爱情题材来处理,颂杨李杨爱情的真挚专一和生死不渝。白朴的《梧桐雨》,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处理李杨故事的,对他们的关系及其后果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梧桐雨》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首先表现在折次的安排上。在楔子里,作者一开始就写失机番将安禄山的情况、杨贵妃的经历,以及唐玄宗赦安禄山应杀之罪,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不正当关系。在第一折,作者虽然用大量篇幅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幸,写杨贵妃七月七日由向天公乞巧转为向皇帝乞誓,写李杨海誓山盟。但因为本折一开头便不无目的的写了一段杨贵妃对和她有暧昧关系的恨恨离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念,所以便在李杨关系上投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第二折作者先写安禄山为夺江山取杨贵妃起而造反,而唐玄宗却命使臣进荔枝,贵妃舞金盘。正在这淫乐无度之时,安禄山兵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只好携妃子登程幸蜀避祸。第三折先写李隆基于赴蜀途中交传国于太子,接着写马嵬兵变,兵士刀砍杨国忠,马踏杨贵妃。第四折写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李隆基退居西宫,思念贵妃,忆昔伤今,烦恼愁闷的情景。作者没有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象汉元帝思念王昭君那样令人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个人淫乱招致国家动乱,国家动乱加深个人哀怨的后果。
《梧桐雨》作者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还表现在对待李隆基态度上。作者对李隆基不是同情、肯定,更没有颂扬,而是贬责。在楔子里,作者借唐玄宗之口说道: “昨寿邸杨妃,绝类嫦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 。在第一折,贵妃也自我介绍说: “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圣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赐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 。寿王是唐玄宗的十六子。把儿子的妃子先封为道士,使之与儿子脱离关系,然后又封为贵妃,供自己淫乐。虽然也动了一些脑筋,但做法并不高明,其实质和《红楼梦》中贾珍与儿媳秦可唧的猪狗关系没有根本区别。贾珍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主子,但他行为尚遭到焦大的臭骂。唐玄宗身为皇帝,行此乱伦缺德之事,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人格之低下可想而知。
唐玄宗出于对杨贵妃的宠幸,把杨贵妃的哥哥加为丞相,把杨贵妃的三个姊妹封为夫人,“一门荣显极矣”。他一心想着贵妃,“朝纲倦整” ,“痛饮昭阳,烂醉华清”,“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鸾凤和鸣” 。一个倾国倾城的太真妃,使得他这个做皇帝的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七月七日贵妃向天乞巧,也被他视作难得的美行,立即赐贵妃金钗一对,钿盒一枚,所谓“七宝金钗盟厚意,百花钿盒表深情” 。他悠闲自得,与贵妃亭下闲步,“消遣此时此夜景”。贵妃怕自己年久色衰,要同玄宗“私约” ,“以坚终始” ,玄宗毫不理会她对安禄山的淫乱关系,也没有想到她是儿子的老婆,欣然与她海誓山盟,表示: “在天啊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啊做连理枝生”,“你道谁为显证,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他“人在曹营心在汉” ,对国事敷衍应付,一有机会便同贵妃往御园沉香亭下玩耍,“酒光泛紫金锺,茶香浮碧玉盏” 。为了满足贵妃爱吃鲜荔的奢望,他命使臣从四川远道取来进鲜。贵妃夸娇嫩可爱,玄宗赞色绽味甘。并非他做皇帝的鲜用此果,其实因贵妃食此愿足。殷纣王宠妲己,不惜一切,为博一笑; 唐玄宗宠贵妃,劳民误国,在所不惜。善于察言观色奉承献好的高力士,为了玄宗的欢欣,心生一计,在酒进三爵时起奏: “请娘娘登盘演一回霓裳之舞” 。玄宗准奏,贵妃起舞。玄宗亲捧酒杯劝饮,可谓殷勤。
玄宗玩得高兴,准备“醉醺醺直吃到夜静更阑” 时,左丞相李林甫惊慌失措,前来报告,言说安禄山造反军马杀将来了。作为封建帝王,与嫔妃作乐古已有之,不足为怪。怪的是唐玄宗在反军逼临的情况下,麻木不仁,反而责怪报急的李林甫大惊小怪: “你慌做甚么?” “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气急谎张) 冒突天颜! ” 李林甫在这大难临头之际,也顾不得君臣尊卑,直言不讳地说: “只因女宠盛,谗夫昌,惹起这刀兵来了” 。唐玄宗却不以为然: “你道我因歌舞坏江山,你常好 (真个) 是占奸 (奸佞) ,早难道 (岂不闻) 羽扇纶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 ,“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褴,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 。疑怪“昨宵向晚,不见烽火报平安” 。他责怪臣下,并非自己临危不惧,成竹在胸,而是在淫乐上用功,在国事上无心。他宠幸贵妃,花样不少,大难临头,一筹莫展。所以当李林甫说明安禄山兵势不可当,建议玄宗“幸蜀” ,玄宗只好准奏,看不出他有坚守长安的决心,指挥平叛的信心,只能是: “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但即使在此危急之时,他首先忧心的不是番将造反,国家危难,而是担心贵妃娘娘“怎支吾蜀道难” ,“几程儿捱得过剑门关” 。可见,唐玄宗与贵妃的关系,与元帝和昭君的关系,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不能同日而语。
如果说叛军初起,未离长安时,唐玄宗还没有悔悟之心;那么,在陈玄礼统领禁军护驾,起程西行,离开长安后,他才悔恨自己“眼不识人,致令狂胡作乱” ,好不伤感,“回首京华,面对剩水残山、坏垣破屋、秦川远树、霸桥衰柳” ,才知道“煞不如碧纱窗,晨光闪烁鸳鸯瓦”。当然他此时的悔恨是有限度的,仅止于对安禄山的痛恨和对宫廷生活的留恋。只有在众百姓请求率子弟随太子东征破敌时,他才采取了一些实际应急的措施,留太子东还,“统兵杀贼” ; 令郭子仪、李光弼为元帅,分拨后军三千; 叮咛太子: “你也合分取些社稷忧,怎肯教别人把江山霸,将这颗传国宝你行留下” 。太子不敢接宝,玄宗倒还有点慷慨,对太子说: “剿除了贼徒,救了国家,更避甚称孤道寡。”太子这才接宝而去。
不给太子传国宝,玄宗皇帝难保倾国罪名;给了太子传国宝,玄宗个人失了权柄。众军行至马嵬,停止不发。陈玄礼报告说军士要求杀掉专权误国的杨国忠以谢天下。他因杨国忠与贵妃是骨肉兄妹,又是自己股肱近臣,请求陈玄礼把杨国忠削官为民。但自己也意识到处境与昔日不同,不敢强勉,而是可怜巴巴地乞求说: “允不允,陈玄礼将军鉴察” 。众军听后怒吼不已,陈玄礼推说“不能禁止” 。唐玄宗只好说: “随你吧。”杨国忠被杀后,他更不敢对陈玄礼有丝毫不满情绪流露,反而夸赞“陈将军号令明,把杨国忠施行吧” 。
唐玄宗本来想牺牲杨国忠以息众怒,保护他到成都与杨贵妃朝欢暮乐,万万没料到众军士杀死杨国忠后,怒火更盛,仗剑拥上,“把个马嵬坡簇合沙” (围困得水泄不通” ,唬得玄宗“战钦钦遍体寒毛乍” 。无奈“军随印转,将令威严,兵权在手,主弱臣强”。当得知六军不进,要求将贵妃“割恩正法”时,这无异于割掉他的心头肉,他当然不会答应,强打精神,教高力士“道与陈玄礼休没高下,岂可叫妃子受刑罚” ,“早间把他个哥哥坏了,总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合饶过他。”高力士此时也不象过去那样把他的话当圣旨,紧跟照办,而是说道: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表面上好象为玄宗着想,实际上是为陈玄礼帮腔。“陈后主遭着杀伐,皆因唱后庭花”。他责怪六军“见俺恋着他,龙泉三尺手中拿,便不将他刺杀,也将他吓杀” 。他自我嘲弄地说,这“大古(大概)是知重俺帝王家?”他不忍贵妃去死,但又无计可施。陈幺礼高力士又一再催逼,声言: “禄山反逆,皆因杨氏兄妹; 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望陛下乞与杨氏,与六军马踏其尸,方得凭信” 。杨贵妃之死玄宗是无法挽回了,但这种死法他坚决不同意; 这对杨贵妃来说简直太残酷了。他下令高力士引贵妃去佛堂中自尽,然后教军士验看。贵妃自尽后被陈玄礼率众马践其尸 。玄宗如丧考妣,抢天呼地: “妃子,闪杀寡人也呵”,“天哪,一个汉明妃远把单于嫁,止不过泣西风泪湿胡笳; 几曾见六军厮践踏,将一个尸首卧黄沙?”他手中拿着贵妃汗巾痛不欲生,“唱道(简直是)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帝王死曰升遐) ,休休,却是今生罢。这个不得已的官家,哭上逍遥玉骢马” 。
《梧桐雨》的作者就是这样,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荒淫废政导致国家动乱,国家动乱招致个人悲剧的全过程,把唐玄宗塑造成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虽然作者对他的个人结局有所同情,但主要的还是认为他自食其果。当然作者旨在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复辙,所以在第四折对唐玄宗并没有简单地加以斥责,而是通过唐玄宗因淫乐过度而失了权柄、失了妃子以至造成精神上的极度痛苦。这种写法比那种简单地加以贬斥的写法,更能起到打动人心垂戒来者的作用。
唐玄宗不但荒淫废政,而且目不识人。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他却对安禄山一见钟情,称赞“一员好将官也” 。他又轻信安禄山自诩“胡腹有赤心” 的顺口乱诌,不仅免其死罪,而且立即封为白衣将领。杨贵妃对安禄山心起邪念,亲密反常,他不但没有察觉,反而加安禄山为平章政事。百官竭力劝阻,他才不得不加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并叮咛安禄山:“早立军功,不次升擢” 。如果说留安禄山在朝中做官是“引狼入室” ,那么派安禄山领兵守边就是“放虎归山”了。安禄山造反、国家动乱,主要根源即在于此。而唐玄宗的姑息重用番将又是其与宠幸杨贵妃,密不可分的。所以这就不仅是局部性的用人错误,而是带全局性的昏庸腐败的表现。唐玄宗最后的孤凄悲伤完全是自食苦果。
《梧桐雨》把杨贵妃是作为祸水之源来写的。作者写她先为寿王妃,后为贵妃,并不是要唤起观众对她这个被封建帝王玩弄的女性的同情,而是要给她脸上涂一层不光彩 (白居易有“可怜光彩生门户”之句) 的黑影。她乞留会做胡旋舞的安禄山在身边解闷,又收安禄山为义子,还与安禄山这个短矮壮汉做“洗儿会” (小儿生下三日,父母为其洗澡,亲友相贺,谓之“洗儿会”)。安禄山离朝赴边,她为之惋惜。正因为她与安禄山有这种淫乱关系,所以她希求与唐玄宗爱情长久的设盟也就不是什么忠贞爱情的表现了。此人在个人生活上没贞操,在马嵬兵变的关键时刻也是个怕死鬼,丝毫没有自我牺牲以息兵乱的勇气。她的惨死,并不能在观众心中唤起象唐玄宗思念她那样一种感情,原因即在于此。在作者看来,唐玄宗宠幸贵妃,尚有可原谅之处; 杨贵妃私通安禄山,罪该万死。《汉宫秋》作者通过昭君的爱国行为批判女人祸水: 《梧桐雨》的作者通过杨贵妃的淫乱及其后果宣扬女人祸水。
《梧桐雨》中对安禄山的描写,不乏进步的民族精神;对杨氏兄妹的结局描写反映人民希望惩除奸恶的正义要求,这些都是应该背定的。
在艺术性方面,此剧曲词优美,为人称道。如第四折写唐玄宗贼平还国,太子做了皇帝,玄宗养老退居西宫,每日只是思念妃子,教画工画了一轴真容供养,每日相对,越增烦恼,“这半年来白发添多少?怎打叠 (收拾起) 愁容貌” ,“玉叉儿将画轴高挑” ,“目觑了伤怀抱” ,“把太真妃放声叫,叫不应雨泪嚎咷” 。“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 七夕会,长生殿乞巧: 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采凤,返丹霄,命夭” 。“寡人有心待盖一座杨妃庙,争奈无权柄,谢位辞朝”。“在生时同衾枕,不能勾死后也同棺槨” 。
玄宗越看越添伤感,身子也困了,便下亭子去闲行,“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 ,“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筋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 。
他边行边叹,“不如回去来” ,“本待闲散心,追欢取乐,倒惹的感旧恨,天荒地老” 。回到寝殿,越发添愁。银灯昏惨惨,玉漏报初更。“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 ,“不住的频频叫” 。不觉一阵昏迷欲睡,心焦燥,秋虫叫,西风恶,阴云罩,靠帏屏,眼难交。西风扫,败叶飘,殿铎鸣,朱箔动,玉马闹。和衣卧倒,方才睡着,贵妃于长生殿中设宴,命宫娥请他赴席。他刚说了句: “分付梨园弟子准备着” ,便被惊醒,“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泪湿鲛绡”。窗户外梧桐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 ,“平白地瀽瓮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紧似玉盘中珍珠落,响似玳筵前笙歌闹,清似翠岩头寒泉瀑,猛似绣旗下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 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雨打桐叶凋,雨滴人心碎。长生殿那一宵,对梧桐设誓; 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曲。“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 。杨柳雨、梅子雨、梨花雨、杏花雨、荷花雨、豆花雨,都不似梧桐雨“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 。“直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 。“斟量着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 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
在这一折,作者用秋雨梧桐夜的景物表现主人公触景生情的内心活动,细腻逼真,极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