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赏析与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
【题解】
烛之武的游说之辞之所以能够奏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洞悉了秦、晋之间的利益矛盾,并把这种矛盾的利害关系对秦君做了清晰明确的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对说话者心理的把握。谁都知道烛之武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国家解围,可是他在言辞上却好像每时每刻都是在为秦国考虑。这是一种高明的论辩技巧。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38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8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8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释】
[382]秦伯:秦穆公。
[383]贰于楚:对晋贰而结好于楚。
[384]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
【译文】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初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是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遇到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什么好处啊。”于是烛之武就答应了。
【原文】
夜缒而出[385],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386],共其乏困[387],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388],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389],又欲肆其西封[390],不阙秦[391],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注释】
[385]缒:用绳子缚在身上吊下城。
[386]行李:使臣。
[387]共:同“供”。
[388]设版:即设防。古代修城以版为夹,中实土。
[389]封:此指占有土地,扩张自己的领地。
[390]肆:任意。
[391]阙:同“缺”,亏损,损害。
【译文】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吊到城外,去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假如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烦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他不仅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在西边肆意扩大它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自己领兵回国了。
【原文】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392]。因人之力而敝之[393],不仁。失其所与[394],不知[395]。以乱易整[396],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392]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393]敝:失败,此指伤害。
[394]与:友好。
[395]知:同“智”。
[396]乱:动乱,指关系破裂、互相攻伐。整:互相友好和睦。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矛盾冲突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威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
【评析】
古往今来的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雄辩之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突破口或者弱点,从而获得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真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郑国自从郑庄公死后,国势便逐渐下降。更不幸的是,郑国位于中原的中心区域,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晋国一动手较量,它总是第一个蒙受灾难,被强邻的战车一次次地碾压。因为两头受气,郑国人练就了圆滑的夹缝生存技巧,诞生了很多非常出色的外交人才,这一节中的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烛之武劝秦国退兵,运用的就是现在的“地缘政治”理论。郑国与晋国近邻,跟秦国却隔了一千多里地,就算是郑国亡了,土地只会就近被晋国吞并,怎么也不会轮到做秦国的属地。秦穆公恍然大悟,于是反过来跟郑国结盟防御晋国。
在一个各自为利益纷争并且没有权威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无懈可击,也不可能牢不可破。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别的手段更见效。就像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假如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他会甘愿罢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