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集《第二章·明明德》原文赏析与注解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大学全集《第二章·明明德》原文赏析与注解

明明德

本章朱本称“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章以下均被朱熹称为“传”。所谓“明明德”,就是从自知之明做起,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将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光明品德,予以发扬光大,从而构建道德的和谐境界。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总是站在历史的时点上,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负有道德的义务,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这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历史的河流长流不息,不断地从古走到今,又匆匆奔向未来,从而令人发出“人生匆匆”的感叹,一些目标还没有实现,一些目的还没有达到,一些事情还没有去做,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时间就已经匆匆奔流而去……

在这短暂的个体人生过程中,我们总是盲目地沉溺于物欲的外在诱惑,失去了对自己心灵的眷顾,以至于对日月运行、自然化育视而不见,对于天地万物的道德意义缺乏体味,只是空乏地说着“厚德载物”,而找不到德行修养的途径。要么简单粗暴地将自然加以么人格化,无奈地予以崇拜和祭祀;要么无视道义,肆意践踏道德的戒律;要麻木地苟活,而置德行修养于功利的冷漠中。

人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什么是做人?其实,做人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以诚立德。古人说“不信不立,不诚不信”,就是说,为人诚实、守信、正直、坦荡,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原文】

《康诰》曰①:“克明德②。”《大甲》曰③:“顾諟天之明命④。”《帝典》曰⑤:“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⑦。

【译文】

《尚书·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说:“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德性。”《尚书·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话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

【注释】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②克:能够。

③《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④顾:顾念。諟(shì):此。古“是”字。明命:光明的德性。

⑤《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⑥克明峻德: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高大,崇高。

⑦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历代论引】

朱子说:“上天的明命,就是天所以成就我,而我之所以成为有德的人。能够长久注意修养自己,那么就无时不明达天命。”

智慧运用

《康诰》曰:“克明德。”

【典句札记】

此句如三字真言。虽然很短但是内涵很深,既有儒家的“道德”,又有道家的“道德”,能够明白这样的道德,则既积极进取有雄心壮志,又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这是说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着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区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为官者可以没有专业的技能,但是不能没有道德,而且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为“官”者有“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何为“官德”?狭义上是指为官者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规范;广义上说,是指领导集团、领导体制和为官者所代表的政治集团,在公共事务活动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与公共管理道德。

为官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和导向,即“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有什么样的“官德”影响就会有什么样的民风结果。

纵观古今,如果为官者事事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民众,那么,在民众面前,为官者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就会成为民众效仿的楷模;相反,如果为官者对自身要求不严,不以身作则,言行不一,贪污腐败却不以为耻,就不能成为民众表率,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会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者自身道德水平不高,就会使民众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导致整个社会风尚趋于恶化。

要树立良好的“官德”,首先是立德,其次是守德,最后是律德。为官者要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言必行,行必果。在办理政务的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廉洁、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勤于学习、精通业务。同时我们的社会制度、法律法规也要强化对为官者的监督,制约权力的滥用,使为官者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史例解读

决不败义求生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一名贤士,向以恪守信义、笃于友情,为乡里人所敬仰。

一次,他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位友人得了重病,巨伯听说后立即收拾行装,草草地安排了家事就上了路。他一路上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赶到了好友所居的县城。

这座县城位于北部,时值匈奴不断侵扰,巨伯走在街上,心里十分纳闷:偌大的城中怎么不见个人影?但急于要见病榻上的朋友的巨伯,来不及细想,直奔朋友的家中,他终于在一片瓦砾和断壁之中找到了那位已奄奄一息的朋友。此时,他的朋友面色惨白,无力地躺在病榻上,巨伯见状忙取出身上仅剩的一点食物,又到外面找了一点水,送到朋友面前,这位朋友因病、饥,再加上此时见到巨伯的激动,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将巨伯给他的食物重又无力地推回到巨伯面前,然后又摆摆手,巨伯不能完全理会朋友的意思,就再三恳求说:“你先把这点东西吃下去,我想办法为你治病,千万不要着急。”友人勉强撑起身来,拉住巨伯的手说道:“你不远千里奔波来看望我,真让我感动,可这里绝非久留之地,你赶紧吃点东西,离开这里。胡人很快就要攻城了,这不,城里的人早就跑光了。”

荀巨伯这才明白,为什么此地如此荒寂,可眼下朋友重病在身,身边无人照料又怎么能行呢?我决不能将他一个人留下!想到这,他坚决地对朋友说:“我不远千里来探望你,可你现在却要赶我走,败义求生的事,我荀巨伯绝不做!”

正说着,忽听门外一阵杂乱的皮靴声,还不时地夹杂着乱哄哄的吆喝声,朋友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焦急地催促荀巨伯赶快从后门逃走,可他就是执意不从。门终于被踹开了,几个虎背熊腰的大汉,手持着大刀,杀气腾腾出现在面前。他们见屋中只有两个男人,一个卧病在床,一个正在为他递水,便大声喝道:“我大军一到,全城皆空,你们是何人,竟敢在此独留?”荀巨伯镇定如常地回答道:“在下荀巨伯,因朋友病重,无人照料,因此千里探视,不忍离去。望刀下留情,要杀就杀我吧。”

胡兵想不到此人能如此舍己为人,重义轻生,也颇为之感动。一个看似小头目的大汉回头对身后的几位说:“我等不该入此仁义之国!”遂挥手引屋里兵汉退出门外去了。

为政要推行仁义

王蕴,字叔仁,东晋孝武帝定皇后的父亲,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曾任佐著作郎、尚书吏部郎、吴兴太守、光禄大夫等职。

王蕴性情平和,任人大度,不压制出身寒微的平民处士,只以才德为选任的标准。当时简文帝为会稽王,王蕴辅政。王蕴对于治内的情况十分熟悉,经常推荐有德才的人,使其得以举用。他所荐举的人,都能够充分发挥所长,因此,那些得不到进用的人也没有怨言。

王蕴任吴兴太守的时候,政绩卓著,民众感念其为政之德。一次,境内发生灾荒,百姓缺粮,生活无着。于是,王蕴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主簿劝阻说:这样做是违犯朝廷规定的,要承担擅权的责任。他坚决请求王蕴按照规定程序,先列出报表上报,在得到朝廷批准后再行实施。

王蕴说:“现在百姓急难,嗷嗷待哺。民以食为天,人是要吃饭的,路上逃荒的人中已经有不少的人被饿死。如果按部就班地履行程序,先列出报表,再逐级上报请示,等到朝廷批准后再予救济,那时,将有多少人早已魂归西天了。专任擅权的罪过,在于太守一个人承担,而饥荒流离却威胁着全城百姓的生存。我想只要所作所为合乎仁义,能够救助百姓,度过灾难,即使被追究责任而撤职,也是坦然的,心里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于是,王蕴下令即刻开仓救民,很多吴兴百姓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朝廷以违犯条规法律为理由,免去了王蕴的职务。这种不公平的责处,激起了平民百姓的义愤,很多百姓、读书人都为王蕴抱不平。皇上只得又颁布诏令,只给予王蕴降职处分,改任他为晋阳太守。

只以民生疾苦为重,不以个人的官位为意,这样的官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会得到百姓的拥戴,都会被百姓记在心里,也必然会流传后世。而那种只为了个人的升迁,和只为了保全自己既得的官位,而无视民众的生计,以至于弄虚作假的人,只能被百姓所唾弃。

《大甲》曰:“顾之諟天之明命。”

【典句札记】

此句话要和上面“克明德”联系起来讲,彰明了自身的道德,才能够体会到上天赋予的道德。就像人们所说的“人善天不欺”、“善有善报”一样的道理。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二是小人。乍一看似乎笼统之极,对人的评判过于简单直白,然而细细品来,你就会发觉古人智慧的闪光点。当今社会,各色人等,地位不同,学历不等,职业不同,但按照人的道德标线划分,还不外乎就是这两类人,即道德高尚者和品德低下者。所以,做人成功的要诀在于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上,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虚名上。

史例解读

怀橘奉母

陆绩(187-219),字公纪。三国时吴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自幼聪慧伶俐,人称“神童”。博学多识,以孝行著称。曾作浑天图,注易释玄。有《周易注》十五卷,《太玄注》十卷。

陆绩经鲁肃推荐,任郁林(今广西除桂林、梧州外的大部分地区)太守。在任期间,陆绩正直无私,为政清廉,深得百姓拥戴。任期届满返还家乡时,因为家资微薄,船轻不稳,难以远航,只得将岸边的一块巨石装载上船以助航行。陆绩返归故里后,就将巨石置于家门口,后来被人们称作“郁林石”“廉石”。这块巨石现保存在苏州文庙内。

陆绩的父亲在东汉灵帝时官居郡守。陆绩六岁时,跟随父亲去九江拜访世家大族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感到味道鲜美,想到应该让母亲也尝尝新鲜的柑橘,于是就拿了几个揣在怀里。

拜访结束,起身告辞,陆绩向袁术行礼时,怀中的柑橘掉在地上。

袁术取笑说:“陆少爷是我家贵客,为什么把橘子藏在怀中呢?”

陆绩从容回答说:“世伯大人赠予我的橘子,我只吃掉一只,味道特别甜美,我想带回家,请母亲品尝。”袁术和在座的人听了都很感动,也都非常惊奇,觉得陆绩小小年绩,心地孝敬,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袁术感叹道:“陆郎有如此品德,将来必定是国家的栋梁!”

从此,“陆绩怀橘”传为美谈,后被元代郭居敬编入《二十四孝》,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陆绩故居乍浦刘家埭也因此被称为“怀橘里”,受到后世人们的谒拜。

善行终有报

宋元王,春秋时宋国的国君。相传宋元王二年,有人献给宋元王一只龟,大家建议元王杀掉龟,宋元王不忍,就把它放生到江河。后来有一天夜里,宋元王梦见神龟被渔人捕捞,请宋元王帮忙解救它。

宋元王根据神龟的托梦找到了捕捞神龟的人,解救了神龟。当神龟被宋元王放到地上的时候,龟便伸长了脖子,向宋元王走出三步,突然止步不前,缩回了脖子。人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龟又照先前的样子,重复做了几遍,仿佛有灵性一般。

宋元王惊诧不已,就问他手下的大臣卫平。卫平告诉宋元王,这龟被人捉住后知道性命不保,侥幸被大王所救,伸项向前是感激大王的恩情。后又缩回是想和大王告辞。宋元王明白以后说,这么有灵性的龟,我们就放了它吧。

卫平不同意说,神龟在深水里,黄土中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千多年,能够知道天地万物之道,明察上下千年之事。并且说,有的人说过,龟是天下之至宝,得龟之人,必然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请大王不要放掉龟,这样诸侯知道大王得龟以后必定会臣服于大王。

元王回答道,神龟既然是灵性的动物,降之于上天,深藏于大海。它在患难之时,认为我忠厚,才来向我求救。如果我辜负了它,那么和一般的渔人有什么区别呢。渔人贪其肉,寡人贪其利。他们的行为是不仁,我的行为就是无德,又会有什么福佑可言呢?于是让人赶紧放了这只神龟。

后来,宋元王出兵讨伐,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宋国也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典句札记】

此句话和前面两句,“克明德”和“顾諟天之明命”都讲了“自明”的意思。同时也和本书的大学之学联系起来,“自明”就是说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积极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

修养我们美好的德行。“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严刑峻法虽可收效于一时,但却会引起潜在的忧患,不如修养道德、推行仁义、广布德泽。凭借德政,推行仁义,则山不可挡,水不可阻。

以才辅德。有句话说得好:“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在现代社会,才能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没有才能、学识,生存就必然面临各种危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才能就有可能用错方向。一个想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而在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道德的修养,这样才能使个人的能力有所依归,并形成德行与才能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最终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事业。

以微积德。一个人应当把做大事、树大德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小事小节弃之不管,否则会因小失大。没有做好小事的耐心,没有做小事的点滴积累,做大事就会成为空谈。立德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不辞小流方能成大河,不辞小善才能终成大德。

史例解读

义之所在,不畏灾祸

李固(94-147),字子坚。东汉大臣。汉中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县)人。《后汉书》称其“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书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曾指斥时政,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初官议郎,历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大司农、太尉等职。

李固任太尉时,因坚持反对外戚专权,与大将军梁冀有隙,遭梁冀诬陷谋反,被逮捕治罪,遂死于狱中。梁冀又下令将李固陈尸通衢,并威胁说:“如果谁敢前去哭吊,那么就以同谋加重治罪。”

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刚十五岁,在洛阳游学,就带着刑具上书朝廷,要求皇上准许收敛老师的尸首。遭到拒绝后,他就到老师的尸体旁痛哭吊祭,申述冤状,日夜守候,不肯离开。李固的另一个学生,南阳人董班,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哭吊李固。

监守尸体的官吏被他们的师生情谊深深感动,叹息着对郭、董二人说:“生在衰乱的时代,苍天虽高,然而有雷霆又怎么敢不弯腰呢?大地虽然宽厚辽阔,也有沦陷之处,不敢不收脚止步。耳目只能挑选适当的内容去看去听,舌头也不敢说一句那些不该说的话。”

太后也被他们的真情打动,允许他们收殓李固的尸体。于是,他们便将老师的尸体运回故里安葬。

李固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实现社会和谐”。针对东汉后期腐败混浊的官场,他尖锐地指出:“古代提拔人,有德才的人方能授予官职;现在任用人,只看重谁有钱有势……古代施政务求宽大博爱;现在当官,多以严酷出名;那些天性正直心存宽厚温和而没有派系支持的人,总是受到排挤贬斥……这样,即使增多刑律条文,也没有作用。”接着,他又指出:“政令教化稍有不慎而出现差错,那是一百年也挽救不了的损失。争利之门一开,则求仁义的路就被堵塞了。”

李固的这些言论,穿透千年时空,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李固说:“阳关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毛泽东常引用这句话告诫干部应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一个能够被世人称颂为有仁德的人,他的抱负必然是以天下为己任,他的修养更是恢宏大度,他的器识也必然超出常人,他的言行决不是为了求取声名和自身的安全。他们注重的是确立取舍标准,意在树立和端正天下的风气,用自己的努力来唤醒天下人的良知,从而愿为维护真理而生,愿为坚持真理而死。因此,他们生为天下承担,死为天下楷模。

修屋先修身

阳固,字敬安,后魏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少年时倜傥任侠,二十多岁始发愤读书。长于谋略,有文才。历任北平太守、步兵校尉、汝南王郎中令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清廉奉公,家无余财。

《北史·阳固传》称,“固以讥切聚敛,为王显所嫉,免固官。”宣武末年,阳固晋升为侍御史。中尉王显建造了一座新住宅,装修豪华,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雕梁画栋,极尽精致。新宅落成后,王显宴请各级官员及其僚属,赏景吟诗。

欢饮之中,中尉王显喝得高兴,就问阳固说:“这座宅第怎么样?”阳固回答说:“我听说,从前晏婴的住宅又小又低,潮湿狭窄,蜗居在简陋的小巷内,但他的德绩功勋、勤俭谦让的美德却至今传颂。《周易》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豪华住宅不吉利,必生灾祸’,这些诫勉与史实您是知道的,相信也还没有忘记吧。现在,您的这座房子确实美仑美奂,这样精美的住宅,我想恐怕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配居住,也才能够长久地保有。因此,希望您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德行与华丽的住宅相配。”中尉王显听了之后,默然不语,于是举座不欢。

现今的人们,总是注重对华屋美宅的装饰,却放松对德行的修养。有的人身居装修华丽的别墅豪宅,却整日算计如何损公肥私、害人利己。他们有钱豢养宠物,可以每天供给宠物精美的食物,可以给宠物构建住舍,也可以天天给宠物洗澡,但是却不愿给生他养他的父母洗一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