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为什么魏国一直没有出手
夷陵之战中,为什么魏国一直没有出手
夷陵之战,刘备借着为关羽复仇,向东吴出兵,结果却遭遇惨败,自己也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退居白帝城,最终命丧于此,把偌大一个国家交给了刘禅。而反观东吴,虽然打赢了,但是还是努力修复与蜀国的关系,而看似与此毫不相关的魏国,却从始至终都没出手,这明明是个很好的机会,不管是灭掉哪个国家可能都是有希望的,但是为什么魏国没有动手?难道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吗?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场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于夷陵之战来说,蜀汉和东吴打得可谓不可开交。就蜀汉来说,汉昭烈帝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以此为关羽报仇,并希望夺回荆州。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也是精锐将士出战,比如陆逊等人。众所周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激烈较量,获利的无疑是虎视眈眈的曹魏。更为关键的是,在蜀汉和东吴的主力集中在夷陵之战时,曹魏不管发兵攻打哪一方,都有望获得较大的战果甚至消灭蜀吴中的一方。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进攻蜀汉或者东吴呢?
1.首先,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
数个月后,刘备正式兴兵伐吴。面对这一良机,魏文帝曹丕就问手下的大臣,应该如何应对。对此,司空王朗主张:坐山观虎斗,待双方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不过,侍中刘晔则建议:联蜀灭吴。但是,对于魏文帝曹丕来说,一开始的想法是联合东吴消灭蜀汉,后来又变成了坐山观虎斗。对此,就魏文帝曹丕来说,为什么改变了“联合东吴消灭蜀汉”的想法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蜀汉距离曹魏相对较远。
2.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和蜀汉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交战。
不过,关羽北伐襄樊,导致曹魏将重兵集中到荆州地区。并且,曹魏的都城是洛阳,也即其腹地和蜀汉距离较远,加上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北伐。所以,曹魏如果要进攻蜀汉,必须要长距离的调集兵力。但是,曹丕真的这样做的话,刘备肯定会得到风声的。在此基础上,出于蜀汉安危的考虑,刘备很可能会暂停对东吴的征讨,以此全力在汉中防御曹魏可能的进攻。而这,无疑是曹丕放弃进攻蜀汉的重要原因。
3.那么,问题来了,不进攻蜀汉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趁机进攻东吴呢?
对此,这就需要回到夷陵之战前的历史背景了。在刘备称帝之前,曹丕已经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建立了曹魏。由此,在夷陵之战前,天下存在两个皇帝,而且都称呼对方为反贼。在三国之前,这一情况是比较罕见的。在曹丕和刘备都是皇帝的背景下,孙权的立场就比较关键了。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偷袭关羽,夺取了荆州。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孙权向当时还在世的曹操称臣。等到曹丕即位称帝后,孙权依然主动臣服于曹魏。换而言之,从名义上来看,孙权在当时是曹魏的臣子。
4.最后,对于魏文帝曹丕来说,正是想要借助于东吴的臣服,以此获得更高的威望,也即天下大部分的疆域都臣服于曹魏了,所以这表示曹丕才是正统的皇帝。
基于此,曹丕认为不能趁机进攻臣服于自己的孙权。不过,相对于曹操,曹丕还是缺乏长远的眼光,尤其是没有看出孙权只是迫于形势,才臣服于自己的心态。在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威胁消除后,孙权立即就和曹丕翻脸。如果曹操当时没有去世的话,必然不会贪图孙权臣服所能带来的虚名,很可能会趁着蜀汉和东吴打得不可开交时,进攻其中的一方,以此获得曹魏利益的最大化。综上,在笔者看来,魏文帝曹丕无疑错过了一次严重削弱甚至消灭蜀吴中一方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