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
【生卒】:365—427
【介绍】: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至渊明时,家世衰微。由于家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少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和“骞翮思远翥”的雄心。29岁始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5、6年。后曾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时值东晋与南朝·宋易代之际,他在几次仕宦中,目睹门阀士族把持政局、军阀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深感官场污浊、仕途险恶,于是理想幻灭,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终于在41岁出任彭泽令80余日后,辞官归田。归隐后,他“躬耕自资”,固守贫困,接近农民。晋末,曾征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南朝·宋初,依然不仕,后卒于家。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他归隐之后,约有诗160多首,辞赋散文等10多篇。其诗中,田园诗占很大比重,如《归园田居》、《移居》、《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饮酒》其五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品。诗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与当时颇为泛滥的玄言山水诗大不相同。前人称他是一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其实,他的思想感情极其复杂,“于世事并没有遗忘和冷淡”,·如《读山海经》其十、《咏荆轲》、《述酒》等诗,寄寓着政治抱负,慷慨悲愤,豪放有力,表现了诗人金刚怒目式的特点。陶诗艺术成就很高,它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平凡的生活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散文,以《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最著名。
陶赋共3篇,即《闲情赋》、《归去来辞》和《感士不遇赋》。从辞赋发展史上看,陶赋的突出特色是真。三篇赋作可称“皆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闲情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极细致地刻画了一个执着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形象。其语言清新,却又十分恳挚,在当时的赋作中独具一格。《归去来辞》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作品中,作者纷纭复杂的情怀得到了真切的抒发。语言亦朴素、自然,绝无铺陈、雕饰的习气。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直到今天,仍是普遍传诵之名作。《感士不遇赋》是作者的晚年之作。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写自己的慷慨激烈的情怀;悲愤的倾诉,间以深沉的感叹,使作品感情的浪潮层层推涌,表达得十分集中而强烈。这是一篇“金刚怒目”之作,读过此赋,更觉得陶渊明不是个“浑身静穆”的逸士,他的内心也并不“枯槁”,而是燃烧着感情的烈火。在东晋文坛上,内心燃烧着这种烈火的人,实在不是很多的。总之,陶渊明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感情奔放,真率自然的辞赋风格,在辞赋发展史上,是一位有个性、很值得重视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