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的故事
在中国,孙中山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个子不高的广东人,点燃了中国民主的火把。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磨难,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1900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孙中山逃到英国,住在英国朋友康德黎博士家中。10月的某一天,他出门办事,正好遇见一位姓邓的中国人。由于太久没有见到国人,孙中山不由与他攀谈起来。
这位叫邓廷铿的人是个精明干练的外交官。他看到面前的孙中山,不由愣住了。原来几年前,他曾请孙中山看过一次病,那时候孙中山还是个有名的医生。这位名医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留在他的脑海里。
但邓廷铿还是有些疑惑,面前的这个人穿着西装,还没留辫子,又有胡须。和当年风度翩翩的名医并不相像。他不动声色地探问道:“你是……”
孙中山坦然回答:“鄙人姓陈,名文,号载之,是来伦敦求学的。”但邓廷铿仍然有怀疑,见到孙中山拿出怀表来查看时间,他就凑上去看,当他发现表中有个“孙”字的英文缩写时,他确定孙中山是清朝政府通缉的人了。于是他与孙中山相约第二日到他家里去,暗中却通报了清廷驻英公使馆。
第二天,孙中山如约前去找邓廷铿。当他刚看到邓廷铿的时候,两个人立即冲了上来,将他抓住,禁闭到公使馆里。
孙中山这才知道邓廷铿是清政府的人,他得知清廷的使官要偷偷将自己押送到国内去,心里既后悔又激愤。后悔的是自己轻信了人,以至于身陷大使馆,愤怒的是清廷在国外利用外交机构拘捕革命人士。
冷静下来的孙中山第一个想法就是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他知道自己获得释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被押送回国,面对的将是酷刑。清朝政府肯定会对他严刑拷打,他宁死也不愿受这样的屈辱!
既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孙中山便想法将报纸撕成小块,写上求援信,然后开始做看守的工作,但两个洋仆人冷淡而沉默地面对他。此刻最令孙中山忧心的是,在葛兰旅店的房间里还放有许多秘密文件,尤其重要的是那本国内外兴中会会员名册,如果这本绝密的名册落到龚照瑗等人的手中,那就不知会有多少仁人志士的脑袋要被砍下来。心急如焚的孙中山尝试着将写好的信丢出窗外,可信撞在绳子上又弹了回来。他只好再次请求看守,看守终于答应帮他送信。然而,他们表面允诺,一转身却将信交给了外参赞马凯尼。
马凯尼出身旧贵族,仇视中国的变革,从他的爷爷开始,就和太平天国作对了。他吩咐那两个看守说:“这个人贿赂你们的钱,你们都可以收下,但是信一定要送到我这里,事成之后,重重有赏。”所以,孙中山写的信,都到了马凯尼手中。马凯尼拿到这些信,无声而笑。
两天来,孙中山写了很多信,报纸写完了,就写到名片和手绢上,但是外界没有一点消息传回。孙中山断定,这些信一封也没有送出去,他将这两个看守仔细分析了一下,选了较忠厚些的柯尔,忽然问他道:“为什么你把我的信都交给了马凯尼呢?”柯尔显得非常不安,犹豫了一下,便对孙中山说出了实情。
孙中山非常感谢他的坦率,他说:“我同你一样,是一个基督徒,也是一个进步党人,但是在我们国家,这是要杀头的。我们国家的人民正处在苦难中,我的党在为解放这些苦难的人们工作,现在我被禁闭在这里,就要被送回国去,你能不能再帮我一次?”
柯尔说:“我不敢,我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很不容易。”孙中山说:“我一定帮你解决工作问题,我出去以后,无论在哪里,都会弄五百英镑给你。”
但是柯尔还是不太敢干,孙中山没办法,就在一张钱上写了几行字,再次恳求道:“如果你实在不敢去我朋友家,就把这张钱扔到马路上好了。”孙中山怕钱被风刮走,又在钱里包了一枚硬币,柯尔照办了。后来史学家证明确实有人把这张钱送到警察局,可惜警察不相信在伦敦会有非法扣押外国侨民的事,便没有给予更多的理会。
几次三番的失败并没有让孙中山泄气,他又找机会把一封信通过窗户扔到外面去,这次纸团落到对面的房顶上,被一个中国人拾了起来。孙中山用中国话对他说:“我请求你把它给我,这是我的,而且是最后一个了。”可是那个中国人却说:“那可不能,我要把它交给马凯尼外参赞。”结果,那扇窗子被钉死了。马凯尼笑着说:“孙先生,你说中国人都支持你,可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不会帮助你的。”
如此情况让孙中山内心非常痛苦。但这痛苦只是更加激励了他前进。
孙中山在方丈小屋中的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使馆的女管家豪夫人,她从看守那里找到了地址,跑到康德黎博士家,塞进去一封信,叙述了孙中山被囚禁在使馆中的情况。豪夫人还不断地鼓励柯尔,柯尔想了一会儿说:“为这个可怜的中国人送一封信,我还是可以办到的。”见柯尔终被打动,豪夫人说:“其实,我已经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康德黎博士,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拿着他的亲笔信去见康德黎,这样博士才会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基督会保佑你的,你所做的一切,上帝都会看到。”
第二天早晨,柯尔来到室内,为煤炉添加煤炭。临走的时候,他忽然用手指了指装煤炭的筐子。等柯尔走了之后,孙中山连忙在装煤的筐子里面翻寻起来,终于在筐子最底下翻出了一张纸条,他拿在手中一看,上面写着:我可以帮你递信给你的朋友,但你写信的时候要小心,他们常会在钥匙孔中监视你。
孙中山看了柯尔的那张字条之后,马上躺到床上,脸转向墙壁,取出两张名片,在名片的背面给康德黎和孟森各写了一封信。给康德黎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在礼拜天被绑架到清公使馆,将要被从英国偷运回中国处死,祈尽快营救我……请帮助这个替我送信的人,他很穷,将会因为替我效劳而失去他的职业。”
中午,柯尔再次来到囚室里清理火炉内的煤渣的时候,孙逸仙趁机将名片和仅有的二十五英镑塞在了他的手里。当夜,柯尔将信送到了孟森家。
康德黎博士他们收到信后连夜奔走,联络了所有能够帮得上忙的人。他们到警察局,到外交部,到报社,找社会上的头面人物,各方面的力量开始显现作用了。
《地球报》的特派记者专门采访了康德黎,随即将采访来的情况,在晚报上发表出来,这条消息的标题格外醒目:《革命家在伦敦被诱捕》。这则新闻顿时轰动了伦敦全城。各大报纸纷纷转载,许多记者到中国使馆去采访,蜂拥而来的记者给清公使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几千愤怒的伦敦市民来到清公使馆的外面,将使馆团团围住,要求尽快释放孙中山,并且宣称:“如果不将人放出,就将使馆砸毁!”面对事态的发展,英国政府怕发生意外,于次日正午照会清廷驻英公使馆,要求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孙中山。在外界的压力下,清政府欺内媚外、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龚照瑗只得下令放人。
孙中山在身陷图圄十三天之后,终于走出了阴暗的囚室。马凯尼沮丧地将扣留的随身物品一一退还给了孙中山。在公使馆的大厅里,康德黎迎上前去,他的手和孙中山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此时,公使馆的前门外,已经挤满了想要一睹中国革命家孙中山风采的伦敦市民。在康德黎等人的簇拥下,孙中山坦然步出了公使馆的后门,一辆四轮马车驶到他的面前停住,乔福斯拉开车门,请这位刚刚获得释放的英雄上车。这时,在前门等候的人们得到了消息,一齐朝着公使馆的后门涌来,他们如同欢迎凯旋的英雄一般,冲着孙中山乘坐的马车挥帽致敬。几位记者一跃登上车侧的踏板,如同卫兵似的站立着,还有记者登上了车顶,雀跃欢呼。
载着孙逸仙的马车辚辚驶动,孙中山被面前的这一幕动人的场景深深感动,他对着车窗外的人们频频挥手致意。能够在这件事中有惊无险,不仅靠孙中山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不懈努力,也要感谢那些忠实于他的朋友和帮助他的人们。整整十三天的囚牢生活,使他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有了一种要迫切地投身到受压迫的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中去的冲动。
孙中山蒙难伦敦,在当时是一桩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从此,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名字,传到了世界各地,他所领导的正义事业同时也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时隔不久,在康德黎的帮助下,孙中山用英文写出的著名的《伦敦被难记》,由布里斯特尔出版社出版,该书还被翻译成日、俄等国文字,畅销一时。
入选理由:
最能体现孙中山个人智慧的故事。
阿离之言
对于孙中山,我们可以称呼为孙文、孙先生、孙总统,他和孙子有没有血缘关系无从考证,唯一肯定的是他学习过《孙子兵法》。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他原名孙文,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氏本人于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Sun Yat-Sen”(即孙逸仙的粤语的英文音译)而闻名于世。更多更多的人们,称呼孙中山为“国父”。
孙国父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清廷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国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通晓外语,所以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由此可见,学习外语是多么的重要!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对于国父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他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这些枯燥的革命定义,我们有些无法深刻理解,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国父很重视掌握领袖权力,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尽管国父手中掌握着领袖的权力,也倡导武力推翻清廷的君主专制,但使用手段却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是一个平和的领袖。
其实国父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政治革命,他还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族思想的重要成分。我们课本上、课堂外都知道的“三民主义”就是国父倡导并提出的。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思想,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这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并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国父在其中采取某种折中立场,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国父的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让人爱戴的历史人物,仅仅有成就还不够,还需要有人格魅力和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