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精选三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精选三篇)

弘贤作文网“德育论文范文”相关三篇,精选作文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精选三篇),欢迎阅读借鉴。

德育论文 篇1

题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小学是每个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小学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特殊地位,他们要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养成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等途径积极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德育 教学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

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依靠小学班主任自己来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小学班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共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内部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树立整体观念,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逐步改善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浇灌,用心管理,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努力。

德育论文 篇2

题目:浅谈和谐师生关系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学生要发展,教育质量是关键。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我从教已经十多年了,我深知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紧记于心并付诸行动中,我把真爱带给我的学生,我爱他们并尊重他们。而学生也看到了我做的一切,从心里和我的距离拉近,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感情。得益于这种感情,我的教学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1、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喜欢上某位老师从而喜欢上某种科目,提升教学效果。可是如果和学生走的太近,没有一点距离的话,结果会背道而驰。不能只做慈母,同时还要做严师。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想尽最大努力和学生搞好关系,因而从某些程度上纵容了学生。比如我的课上,我从不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做好,只要他们认真听课,坐不坐正我觉得无所谓,还有如果我在课堂讲到难题,他们讨论我也能接受。刚开学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课上都能保证认真听讲。可当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开始浮躁,有人做小动作或者由讨论问题演变成了说闲话。这个时候我再去管理,就有些难度了,不是他们不服管教,而是他们认为和我的关系好,不害怕我,即使是我在训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像在开玩笑好玩。而我心里也有了障碍,因为这群孩子们对我的感情很真挚,平时对我很好,有时候课间会主动和我谈谈家里的事,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有什么烦心事也跑来和我交流。所以到本该狠狠批评他们的时候,我却有点不好意思把话说太重,而批评的轻了他们不以为意。所以我意识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

2、德高为师,坚持原则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我要从道德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个道德典范,这样管教起来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遇到比较刺头的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和他“斗争”到底。比如说发现学生上网玩游戏,即使他在家玩,也要管到底,只要老师坚持学生才会妥协。还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有个同学来晚了,“砰”的一声推开教室的门,然后大摇大摆地进来了。我强压住怒火,说道:“谁让你进来的?请出去。”他瞪了我一眼,我瞪着他,有半分钟,他妥协了,最后出去了,又从前门喊了个报告进来了,我松了一口气,这场斗争我赢了,为我以后在班里进行有效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不然以后在班里,老师再想管理就难了。所以我认为老师先修身,然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然后“天下”才能好治一点。

教育专家说,一个成功的老师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于是我觉得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担负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就会倾向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

德育论文 篇3

题目:如何让孩子玩的天性走进科学课堂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低年级课堂上小手林立,气氛很是活跃;到了中年级这种势头明显衰弱;等到了高年级课堂可用沉寂来形容。数据表明学生课堂上敢不敢提问,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鼓励多于指责,信任多于批评。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肤浅或幼稚,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及时制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关注生活现象,让学生有问

学生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教材、书籍、教师,但大千世界更是学生问题的源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观察的同时诸多问题在脑海里闪现:“蚂蚁在做什么?”、“为什么它们走路时排着队?”、“它们待会儿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力气这么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源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与感受。每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给予学生高度赞扬并努力帮助其找寻到答案,细心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他更多学生,更富热情、更科学地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供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通过外部信息和内部知识经验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利用游戏、魔术、故事等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上课伊始我采用魔术的形式导入:取出两本书页交叉在一起的书,请学生检查有没有刷上胶水,有没有其他什么机关。然后请两个“大力士”上来把交叉在一起的书拉开,结果两个同学用尽全力也拉不开。接下来教师对准书页吹了一口“仙气”,轻轻松松就把书分开了。学生惊讶之余,问题立刻在他们脑海里形成,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的强烈需求。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事物奥妙的动机。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会因运而生。例如,教学毛细现象时,我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将两片合紧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红水的水槽内,发现水会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处流”是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想法,问题就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再如,教学热胀冷缩前,我让学生观察炉子上水壶烧开前的变化(可播放视频),学生自然会问:“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经过一番辩驳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水被烧热后,体积胀大了。”“怎样证明呢?”学生又争先恐后谈自己的设想。只要我们不断创设类似情境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维度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能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出示课件:潜水艇时而在海面游弋,时而沉入海底。学生自然会问“潜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课,出示课件:再现火山喷发和地震时的震撼场面,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学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时,关于火山和地震的问题也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极大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他们就能提出明确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不能清楚表述所提问题,不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等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指导学生会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述问题。

学生的很多问题仅仅是头脑中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这就需要指导学生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一般要经历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过程。例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蜗牛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蜗牛?学生:“我想知道蜗牛能不能看见东西?”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视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能不能听见声音?”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听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吃什么?”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食性?”学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走路的?”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运动?”等等。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这样训练,学生逐渐就能用科学、规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概念和规律。

其次,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然后根据实际条件,找出哪些问题适合我们研究,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研究主题。如教学《研究纸》一课,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纸以及它们的不同用途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把有关纸的诸多问题归结为:光滑、软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纸的过程以及发展等。

课上可以选择对纸的光滑、软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进行研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纸的厚薄和造纸的过程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或借助更精确的仪器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有目的的训练,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去获取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还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去抓,让学生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精选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