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4年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篇一

我的记忆力好像很好,能记得起很久之前的事情,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都能描绘出来。但是我的记忆力好像又不太好,那些最近重要的事情总是容易忘记,回想起来的时候又有些懊恼。对童年时期的记忆尤为深刻,多为零零碎碎的片段,也足以填充过去。小时候的我过于固执,家里人因事物繁忙,很多事情都会自己处理,所以从小不喜欢别人的干涉,有时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但是我父亲对于细节有着严苛的要求。年龄很小的我握笔姿势有错误,自己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也放任不去改正,每每写字时,只要他瞧见我握笔姿势不对,背也弓着,就会严词厉声说教我,都会让我又怕又生气,但就不想改正,表面上假装做得很好,趁他不注意又偷偷改回来。但是只要让他看见,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和训斥,直到我改正为止。渐渐的,握笔的手势也改正过来,反而还成为了习惯。不仅仅这些,还有那些数不胜数的细节要求,比如练字要横平竖直,说话不要多加语气词,以及口头禅也是不允许的,即使现在听到也会严肃指出。当时不以为意,认为小题大做,为了避免被训斥的麻烦就只好顺从。像很多人一样,只有到现在才会明白大人们说的那句“对你以后好”的意义。

小时候夏天家里还是一起睡在大凉席上,只有风扇没有空调,夏夜的蛙声鸟鸣都被吹得无影无踪,而嗡嗡的风扇声也成了童年夏天的专属。有天晚上被热醒了,懵了好久才意识到是晚上,父亲卧在床尾,面前摊着一个很厚的笔记本,手里拿着笔若有所思,然后半晌就在本上写着东西。我就知道他在写诗,在我家来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于写作方面,他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据悉他的写作从初中时候开始,直到现在都保持这个爱好。他对于细节的要求,不仅对我也是对他自身一种习惯性的要求。写作他肯定选在深夜,因为安静没有人打扰,并且不会随意下笔,都会事先沉思一会,在脑海中想好要写的内容,他对于自己严苛到下笔不允许有写错,写错了一整页都不要了,甚至会直接换一个本子重新写。他的字是我们家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写下来,字迹工工整整,分段整齐,单从书写上就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从内容上则是他不同于大家对他的认知,诗中有他细腻的心思,有温婉的古典美人,有绮丽多姿的山河,也有他内心中的四季。

家里人很支持我买书看,从小想要一个玩具都很难得到,但只要提出要买书就当机立断的同意。母亲不止一次地说,只要是有用的书,都会给你买。所以看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手里也没有手机,看书就是我日常消遣的事情,一看就是一天,感觉进入了书中一样。家里也会有很多诗集、史书,接触了更多的事物,挺多书都很喜欢看。如今也慢慢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然而看书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因为喜欢去读,想了解去读,家中读书氛围也是令我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我读书的动力所在。

在人生的巨轮上荡漾,时而迷失方向,时而左右顾虑,逆流时会困心横虑,顺流也会喜忧参半,但会有暖风徐徐而至,拨开云雾,让清晨的光洒下,映出周遭的山水,清晰可见,粼粼烁烁。暖风亦家风,伴随左右,助船前行。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篇二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关乎国风国运。党员干部应争当家风建设的“领头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以好家风立志、正行、肃纪,滋养为民、担当、廉政的大情怀,在以小我成就大我中凝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以好家风立志,在坚守初心中滋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和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是在历经磨难和千锤百炼后对初心的坚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胸怀“为人民奋斗终身”的伟大志向,在14年艰苦历练中百折不挠,创造了把荒岛变成宝岛的伟大奇迹,给家属子女留下了“简朴清贫、为民奉献”的家风。时代楷模朱彦夫身残志坚,虽动过47次手术,却从未忘记“为老百姓办事”的志向,给家人留下了自强不息的家风。党员干部要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志向,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坚守为民初心,身体力行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家风。

以好家风正行,在实干奋斗中滋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情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都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和风向标作用。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落在行动上,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说正话、做正事、交正友、走正道、树正气,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一心一意惠民生促发展,在实干奋斗者中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实干家风滋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情怀,书写党和人民伟大事业新篇章。

以好家风肃纪,在规己育人中滋养“一身正气心坦荡”的廉政情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正是为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纪律问题。好的家风不仅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做严于律己、勤政为民的表率,更要用严格的家规家训规治育人。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对党纪国法心存畏戒,筑牢信念之基,严守纪律底线,时刻将自己置于纪律、规约的约束之下。同时,要加强对家人的教育、管束,防止家属利用自身职权影响做有违党纪国法、损害人民利益之事,严守家中“廉洁门”、筑牢家中“廉洁墙”。唯有自身清正树标杆与言传身教强管理相结合,才能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护航为官从政路。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篇三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伴随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鸟虫鱼,童年的每一天,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悠然自得地度过。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故事,母亲教我们唱歌,父亲告诉我们,中国的版图是一只雄鸡,家里没有地图,我们发挥着想象,哪里是鸡头、鸡冠、鸡脖子、鸡肚子……天马行空却一无所知。那时候,我们学会了《国歌》《打靶归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关于童年的简单记忆里,隐隐萌生出爱国的情愫。

那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物资缺乏,生活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眼睁睁巴望着房前屋后的水果啥时候成熟,田坎上的香地瓜变软了没有。每当有时令水果出来,舍不得吃,全部拿回家,妈妈让我们将东西分成五份,可以数颗粒的,最大那颗必须分给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我和弟弟。这个分配的过程,弟弟是最委屈的,但是道理摆在那里,他最小,理应吃最少的和最小的。关于童年的简单记忆里,我学会了什么叫孝老爱亲。

那时候,在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里,我听到好多凄苦:在中国的战争年代,土匪住在红岩山上,每当丰收时节,便四处吃拿卡要,奶奶家祖祖辈辈勤劳,收成好,就成了土匪光顾的对象。终于,解放军的部队开拔到我们西部农村,清匪反霸大快人心。讲到此,奶奶总会泛出泪花,然后对解放军战士作出一番描述:他们是雷利风行不怕死的、他们帽子上的五角星是鲜艳夺目的、他们的军服朴素但给人安全感、他们不要我们的粮食也不准别人抢走我们的粮食……关于童年的简单记忆里,萌芽出关于公平正义的情愫,姐弟俩对“制服”充满景仰。

父母要求我们当称职农民的期望,随着姐弟俩坚持念书而转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偏离了父母的设想。高中毕业后,我上了政法大学,弟弟上了军校。我们内心对于制服的景仰,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成现实,我穿上了检察制服,弟弟穿上了解放军军装,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的誓言,我们用实际行动,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作为一名山里娃,我的成长经历里,有父母的辛劳、有老师的培养,也有自己的汗水。从童年的单纯世界,到今天的大千世界,我始终保持自己朴素的善良和正直,坚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践行对党和人民的一片忠诚。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人”,为我的国家、我的单位、我的家庭贡献绵薄之力。时刻用英模的奉献和情怀来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平安高县、和谐高县的建设,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篇四

高耸险峻的众山,变幻万千的云彩,形态各异的生物,每一件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那么如空气般无色无形的“家风”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家风是爷爷闲时泡煮的香茗,清香、宁静。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耳机里是周杰伦的歌曲,手捧着一杯爷爷泡的茶,翠绿的茶叶在热水中翻腾上下,茶香四溢,爷爷趁此机会教我一些家训箴言,从咿呀学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到舞勺之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到弱冠之时“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他常教诲我:“学会喝茶,就要学会保持空杯的状态,学知识也是一样。”而后的我也慢慢养成了手捧一本书,细品一杯茗的爱好,在其中,我感受到的是精神食粮慰藉心灵的暖意,体会到的是修身学习的积淀。爷爷的一杯热茶,泡的是香茗,蕴藏的是丰富的人生智慧,品味的是在书中行走的旅途,也是中华民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文化传承。

家风是爸爸宽厚有力的肩膀,坚韧、踏实。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犹记得小时候,我有些顽皮懒惰,父亲常用他的成长经历来说服我、纠正我,引导我正确的方向,“养不教,父之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的为人之本。父亲的爱也是让人敬畏的,他将一家人扛在肩上,为我们遮风挡雨毫无怨言,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补贴家用,曾开过放映厅、当过电工、做过园丁,凭一己之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印象中父亲的衣裳总是被汗水浸湿,手掌也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一个正直、踏实的中华男儿的伟岸形象,也不断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不折不挠、正直刚强的人。

家风是妈妈烹煮菜肴的背影,勤劳、暖心。

忙碌的一天过去,回家的脚步总是轻盈飞快,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让人依靠,也因为家像风筝的线索让人牵挂,更因为家里有你热爱的亲人等你归来。每每下班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洗菜、淘米、煮饭、炒菜,而我则在一旁切菜、捣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道道鲜香可口的家常菜新鲜出锅,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席坐谈笑间,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其实就像这些家常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照样能满足味蕾,要懂得知足常乐。”正如母亲所说,家常菜里虽没有鲍鱼龙虾,但其中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爱,对人生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却胜过山珍海味百倍有余。

人有百态,物有千姿,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品质,爷爷茶杯中的“乐学之道”,父亲肩膀上的“立身之本”,母亲背影里的“豁达之心”,都将使我受用一生。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篇五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没有读过很多书,他们写不出微言大义的文章,也说不出深奥玄妙的道理,但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巧妙地传承着家风。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二人转之乡吉林省梨树县,在这里,二人转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生长在二人转之乡的我,从小随着父母听戏,听着父母讲戏,久而久之,在听戏讲戏的过程中,也从戏中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听《鞭打芦花》,学到了闵子骞孝亲悌长的传统美德。“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言犹在耳,“闵损贤孝留继母,一代美名万古传”牢记于心。孝悌之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百善孝当先,鞭打芦花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听着戏中的唱词和长辈的讲述,看着父母孝顺长辈的言行,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渐记住了鞭打芦花的故事,开始懂得了故事之中的道理,知道了为人子女的义务。以戏中人物为榜样,帮着母亲烧火煮饭,跟着父亲放羊喂牛,想着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孝道的认识与认同也日渐加深,明白了孝顺父母,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关心,更要在精神上予以关怀。常回家看看,就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听《马前泼水》,学到了朱买臣勤学苦读的治学精神。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们虽读书不多,但却十分重视教育。打小父母便常常和我讲:“你看看人家朱买臣,虽然家里穷,但仍然坚持努力读书,冬天进山砍柴回来,读书入迷到天冷而不觉,过家而忘入。结果人家到底出息了。所以,你也得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知道不?”因此,年少的我便意识到努力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诉自己一定要像朱买臣一样,把书读好,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为了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戏中的朱买臣,就这样成为了父母口中苦读的典型,成为了我心中勤学的模范,成为了传递笃学精神的载体,成为了督促着我勤学奋进的力量。

听《包公铡侄》,学到了包大人公正廉明的无私品质。戏中包公陈州放粮,遇见有人状告其侄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包大人铁面无私,秉公断案,依照国法,铡了包勉。“我怎能藐视国法是非颠倒,我怎能知法犯法不按律当条”,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唱词,至今仍记在我心中,时刻警醒着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决不能违法乱纪,损公肥私。如今有幸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我更要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善用法治方式,坚持依法依规做事,清正廉洁做人,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像包公一样的执法奉法者,成为依法治国的执法守法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出出戏剧演绎着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故事传达着一个个道理。二人转,不仅传承着这片黑土地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美好回忆,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