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观后感
《百万英镑》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万英镑》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万英镑》观后感1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英国,有了百万英镑就能在英国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谀奉承。并且我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强烈比较。亨利亚当斯刚来到英国,由于别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顿饭都受人耻笑,可当他拿出那张一百万英镑支票时,店主立马从瞧不起变成恭敬;在亨利亚当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从遭受鄙视到恭敬。从中,我能够看到当时的英国人盲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了钱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亚当斯在住宿里丢了那张支票,舆论与媒体迅速炒作,买股票都是看亨利亚当斯买的人迅速恼火,发现他是一个骗子,但之后找到了,人们迅速又投来尊敬的眼神,一个老太婆在亨利亚当斯丢支票后,高呼:“你这个大骗子,毁了我的一生!”找到支票后,却又叫:“上帝会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纪英国人过于注重钱,而不注重一个人的品质,这令我十分吃惊,我不仅仅感受到英国当时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为那时候穷人可怜。
相比,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沦陷,根本谈不上金钱,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钱。伦敦的风气和中国的富裕城市的风气极其相似,有钱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有钱?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两国对钱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认为,钱虽然能够买来暂时在物质上的完美,但却永远买不来友谊等其他东西,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和金钱一样多,可时间比金钱重要多了。当时两国人民的贫富相差观应当差不多。钱象征着地位,道德素养象征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两者比较明显道德素养更重要,但为什么被人们看反了呢?因为人们看到了钱的好处,没看到道德素养的好处,人们看到了钱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享受,道德素养却什么也没有。事实相反,道德素养在无形当中会帮忙你成为一个好人,你会为社会做贡献,钱只会让你为了钱而生活,让你一味的钻到钱眼里,没有半点好处。我们不应当是这样,我们要让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品质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赚到钱,不是一举两得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体会到钱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却不值得一提,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在生活中,不为赚钱而赚钱,要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学会做人,才去学其它的。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都不学好,还能走正业吗?我长大后,要让自我的素养水平越来越好,努力做一个好人!
《百万英镑》观后感2
老师说马克·吐温先生是个幽默大师,写出的作品又能讽刺社会上的各种弊端。于是,我拜读了他的《百万英镑》。
读了他的《百万英镑》后,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之际,引得弟弟一脸不解地望着我。书中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因种种原因,被一家兄弟选上打赌。英格兰银行发行了两张面值为一百万的的钞票,大哥认一个品德高尚、聪明懂事、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外地人只有一张一百万的钞票,绝对花不出去,二哥认为可以。他便把其中一张买下来,找人和大哥拿两万英镑赌,另加一个职位,便找到了主人公。
亨利他每去一家店,消费后便叫人找钱,老板都毕恭毕敬,全部免费。在一个舞会上,他还赚了二十万、认识了二哥的女儿,和她结婚了。读了《百万英镑》,我哭笑不得,看见了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
一次,我和弟弟看到路边有一个断腿的男乞丐唱着歌,一个时髦的男青年正领着一个时髦的女青年走过,一看到那年过花甲的乞丐,便一下子皱起眉头,绕得远远的,还用鄙视的眼光看着乞丐,弟弟也看不惯,绕过了。我跟弟弟说说:“博弈,你去给那个人点钱吧。”我拿出了仅剩的一元钱,递给弟弟。弟弟拿着钱,心里还是不乐意,我拉着弟弟的手,使劲的把弟弟拉到那个乞丐前面,弟弟扔了钱就跑,也不管扔没扔中。我一看弟弟不屑一顾的样子,不禁骂了弟弟几句,告诉他不能只以金钱衡量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帮助穷人也是快乐的事。当你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别人后,内心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开心。我觉得人还是应该帮助人。不应该金钱至上,以貌取人。金钱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也明白了一个人不能贪婪,不能不劳而获,做人最基本的就是信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用,那他就算拥有了再多的钱也没用,所以,需要钱,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那样才有意义。对于那些金钱前面前的丑陋行为,我们可以表现得很不屑;但为什么人们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却都倒在金钱的面前的呢?这岂不是可笑之极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可能全世界的人也回答不出来。人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偏要分地位高低呢?
《百万英镑》观后感3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让我影像深刻,其一是:这位年轻人去了一家小餐馆,老板看他穿得像个乞丐似的,还怕他付不起钱。当老板看到那张支票后,惊讶中带有贪婪,仿佛想一手把那张支票拿在手中,永远是自己的了。
离开饭店后,年轻人认为他的衣服太破了,要买一套新的,不要被人瞧不起。所以,他去了一家大型的衣服店,店里的店员看他衣服又肮脏又破旧,都不约而同的避开他,店老板还认为他的到来会打扰店的气氛,想打发他走。当奉命打发他的店员看到那张支票时,仿佛被电闪了一样,不会动了。老板见状,立刻跑过来,看到那张支票后,浑身都在颤抖,那种激动、惊讶、贪婪的表情一一显露了出来。
看完了这两段故事后,我认为,做人不能太贪婪,太拜金,让人有一种自然的反感,得不偿失。《头脑特工队》观后感300字
心灵鸡汤看多了,会以为自己已经到位了。一遇到事情,还是招架不了。没有打磨工程,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撑不住的。
最近常感到幻灭。
我没有尽力去排除、回避和对抗,脑子里一直是允许。
于是,遇见了老狗和诺肯佐拉。
居然想到了疗愈内在的小孩,不知道今天再回头看自己当年热衷的工作坊,会不会还是防御过度,禁忌无数,不敢敞开,极力维护着假我。
这么多年,原地徘徊一样。
求道的路上,对自己诚多么必要。
我似乎现在还在装。
不喜欢活在激情四射的宏大里。只想诚实些。
再诚实些。
自己心里是知道自己伪装的,心不撒谎。知道撒谎,于是慢慢就气馁下来了。
不化解海底的幽暗,只是一路向上的口号,难免后劲乏力。
我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化解得差不多了,其实差一点就可以把所有淹没。
我居然是刚看见这个电影。
头脑世界比现实世界还要宏大和无限。很难说我们究竟活在哪里。
情绪是最真实的。
一味趋乐避害只会失去平衡。
在绝望中往往能看见悲伤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满血战斗,常常过于爆棚的快乐,很难久长。
核心的记忆是个无来由的未知数。
冥冥中被大脑操纵。
生命是多彩的、多维的,没有谁可以永远主宰现实和人生。
《百万英镑》观后感4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那么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他遇上两名打赌的伦敦亿万富翁,从而得么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亨利饥肠辘辘,去了一家饭店,老板见他像个穷光蛋,打发他到角落里,侍者也觉得他没钱付,当他结账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支票却是一百万!于是他被当成了一个行为古怪的百万富翁,不仅吃饭免了单,临走时老板还对他两次90度的
鞠躬!
由于衣衫破旧,他准备做一套衣服,在服装店内,营业员将他一个推给另一个,最后被推到了成衣间。小店员极为势利,给他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打发他,结账前还讽刺他一番。当亨利拿出百万英镑时,小店员竟哭了起来!老板知道后,为亨利免单量身订做了48套一年四季在各种场合穿着的衣服!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非常可笑的是,当一名开玩笑的英国贵族将支票藏起来后,股市大跌,人们开始怀疑亨利是否有支票,众人都来拆他的台。一个贵族骂了亨利,衣服也被收走,可是,当支票又重新回到亨利的手中时,那位贵族马上又笑逐颜开说:上帝保佑您1衣服又原封不动送了回来。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又何尝没有,有的情节比这种说话变卦、态度变卦更加严重!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十余年后再查此事,法庭上除冒名者外,共九个被告:母校、班主任、教育局、公安局等等,也就是说,冒名者父亲的金钱驱使他们干出了这种违纪、违法、有愧于良心和道德的事来! 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
《百万英镑》观后感5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他遇上两名打赌的伦敦亿万富翁,从而得么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亨利饥肠辘辘,去了一家饭店,老板见他像个穷光蛋,打发他到角落里,侍者也觉得他没钱付,当他结账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支票却是一百万!
于是他被当成了一个行为古怪的百万富翁,不仅吃饭免了单,临走时老板还对他两次90度的鞠躬!
由于衣衫破旧,他准备做一套衣服,在服装店内,营业员将他一个推给另一个,最后被推到了成衣间。小店员极为势利,给他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打发他,结账前还讽刺他一番。当亨利拿出百万英镑时,小店员竟哭了起来!
老板知道后,为亨利免单量身订做了48套一年四季在各种场合穿着的衣服!
在这部电影里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非常可笑的是,当一名开玩笑的英国贵族将支票藏起来后,股市大跌,人们开始怀疑亨利是否有支票,众人都来拆他的台。一个贵族骂了亨利,衣服也被收走,可是,当支票又重新回到亨利的手中时,那位贵族马上又笑逐颜开说:“上帝保佑您!”
衣服又原封不动送了回来。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又何尝没有,有的情节比这种说话变卦、态度变卦更加严重!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
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十余年后再查此事,法庭上除冒名者外,共九个被告:母校、班主任、教育局、公安局等等,也就是说,冒名者父亲的金钱驱使他们干出了这种违纪、违法、有愧于良心和道德的事来!
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
《百万英镑》观后感6
我看了部《百万英镑》电影,它讲述的是两名英国人打赌,在英国张百万钞票是不是万能的?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英国,有了百万英镑就能在英国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谀奉承。而且我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个强烈对比。亨利·亚当斯刚来到英国,由于别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顿饭都受人耻笑,可当他拿出那张百万英镑支票时,店主立马从瞧不起变成恭敬;在亨利·亚当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从遭受鄙视到恭敬。从中,我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人盲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了钱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亚当斯在住宿里丢了那张支票,舆论与媒体迅速炒作,买股票都是看亨利·亚当斯买的人迅速恼火,发现他是个骗子,但后来找到了,人们迅速又投来尊敬的眼神,个老太婆在亨利·亚当斯丢支票后,高呼:“你这个大骗子,毁了我的生!”找到支票后,却又叫:“上帝会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纪英国人过于注重钱,而不注重个人的品质,这令我十分吃惊,我不仅感受到英国当时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为那时候穷人可怜。
相比,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沦陷,根本谈不上金钱,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钱。伦敦的风气和中国的富裕城市的风气极其相似,有钱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有钱?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两国对钱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认为,钱虽然可以买来暂时在物质上的美好,但却永远买不来友谊等其他东西,俗话说得好,寸光陰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时间和金钱样多,可时间比金钱重要多了。当时两国人民的贫富相差观应该差不多。钱象征着地位,道德素养象征个人的真正内涵,两者比较明显道德素养更重要,但为什么被人们看反了呢?因为人们看到了钱的好处,没看到道德素养的好处,人们看到了钱可以带来物质上的享受,道德素养却什么也没有。事实相反,道德素养在无形当中会帮助你成为个好人,你会为社会做贡献,钱只会让你为了钱而生活,让你味的钻到钱眼里,没有半点好处。我们不应该是这样,我们要让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品质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赚到钱,不是举两得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体会到钱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却不值得提,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在生活中,不为赚钱而赚钱,要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学会做人,才去学其它的。如果个人连这点都不学好,还能走正业吗?我长大后,要让自己的素养水平越来越好,努力做个好人!
《百万英镑》观后感7
人们都说马克·吐温先生是个幽默大师,又很会讽刺社会上的各种事。读了他的《百万英镑》后,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读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说,我也看见了那令人哭笑不得的社会。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办事员出海游玩,因故迷失方向后,幸被轮船遇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特别孤独,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在小说的结尾,小人物不仅活过了三十天,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但由始之终从来没兑换过这张支票。小说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当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当时的人们都太看重金钱了,钱!竟然成了可以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钱,他们可以放弃一切,放弃地位、家人、职业……拜金主义思想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加可耻,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金钱不是万能的。之所以那个年代社会腐败,和这些见风使舵的人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这个年代,也有。一次,我看到路边有一个满脸是胡子的乞丐,正在低声乞求人们:“我好几天没吃饭了,谁给点钱——谢谢,谢谢,祝您全家安康……”一个时髦的男青年正领着一个时髦的女青年走过,一看到那年过花甲的乞丐,便一下子皱起眉头,绕得远远的,嘴里还嘀咕着:“这脏老头,真是……”我也实在看不惯,也只好绕过了。妈妈说:“伦伦,你去给爷爷点钱吧。”说着,她拿出了两块钱,递给我。我拿着钱,跑到那个爷爷前面很远,扔了钱就跑,也不管扔没扔中。妈妈一看我这狼狈不堪的样子,不禁摇了摇头。事后,我也觉得这太不对了,但就是不习惯老爷爷浑身的霉味,看不惯他衣不遮体,听不惯他的外地口音。但是,我也知道这不至于啊,为什么偏要远离他、躲避他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人们的地位、财富而就去判断一个人的身价,那就错了。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难道不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不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吗?
《百万英镑》观后感8
一张极其普通的纸,只因几个数字和印章,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魔力。它不仅让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在股市中呼风唤雨。一张百万英镑分文未变,所有的一切却因之而变。
作为影片的主角,亨利无疑是幸运的,我总觉得他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的出现。当主动申请救助被拒绝后,他被动的接受了那一百万英镑;当主动选择衣物后,他又被动的接受了一大堆衣服;当主动向小姐解释无用后,他又被动向大众解释这一切。
通过影片处处强烈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人在看到那百万英镑支票之后那惊讶的眼神和极度谄媚的嘴脸。没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先是以貌取人,然而最终极的,却是以“钱”取人。
货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它的本质还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使一切东西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兑换标准,它貌似使什么都商品化,于是,拜金主义盛行。然而,当人们发现商品货币的流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信用货币出现了。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货币的依赖。百万英镑,便是这样一种信用货币。货币是有支付功能的,但它的面值太大,大到亨利在日常生活中花销的远远小于这个面值,于是,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欠着,因为有了“信用”。
得知他投资“好希望”。所有人也都跟风而去,一个虚名,让这支股票飚红。当得知他没有百万英镑后,一切的阿谀奉承消失了,他失去了“信用”,要他来还债的络绎不绝,股票狂跌。即使他想使用自己真正的信用,告诉大家不要恐慌,但在没有基于支票的基础上,终是一场空。所以,当百万英镑重现时,一切似乎就又都回到了正轨,“好希望”再度获得希望。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讲过,金融业本是依托着经济发展的,然而现在往往是本末倒置。在股市里,亨利一分未投,竟获得了三万英镑的利润,而那个让亨利挂名的金矿老板,在真正投资的金矿上面亏得一塌糊涂,却只用借助一个头衔,就得以扭转乾坤。即使金矿没有挖出金子,公司并没有雄厚的实力依托,但支票就是金子,从此飞黄腾达。
影片的结尾无疑是美好的,亨利收获的爱情无疑是动人的。在对社会现实的极度讽刺之后,它也为资本主义社会保留了一丝希望,毕竟,还有真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某些时候,它甚至阻碍了感情的交流。我一直认为钱不是万恶之源,对金钱的占有欲才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能的,只希望在这个物欲膨胀的世界里,百万英镑能给更多的人以警示,以启发……
《百万英镑》观后感9
《百万英镑》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小说,故事本身倒是不用担心质量不够,很幽默风趣的喜剧片,该赞扬的都赞扬了,该讽刺的也全都没落下,最后的结局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大家各取所需了。你别说,这有钱人有时候的确是闲得没事儿干哈,用这个来打赌,真给是吃饱了撑的无聊到一定程度才能想的出来的娱乐方式。
英国还真是一个名声、信誉至上的国家,对待一个绅士在很多地方是很宽容的。在付款赊账方面,看过的一些片子里对待大学生还可以有很长的赊账期呢,当然那时能上得起牛津剑桥的怎么也给是个中产阶级有点儿身份地位的,要不怎么《法国中尉的女人》里查尔斯只在听到合约里“自我放弃绅士权利”那条显得尤为激动呢,名声坏了这个人一辈子就完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赊账到电影里这个地步恐怕也是戏剧上极大值的处理了。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那个年代并没有“福利国家”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能从饭店老板惊讶的表情看得出来,我们能从裁缝店服务员的眼泪中看出来。他们肯牺牲他们的利润来讨好那所谓的“百万富翁”。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利润吗?他们当然在乎。如果亨利以一个穷人的身份走进这两家店。即在他并没有得到那张支票的情况下,我相信他一定会被老板们毫不犹豫地赶出店外。但在他拿出这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后一切都变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也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谁没有困难的时候,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然而,当亨利是“百万富翁”的消息登报之后,原因就绝不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么简单。他们可以借亨利之名来为自己赚取利益,这也许就是他能免费的过着高品质生活的原因。也确实有人拿着他的名字去用了。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本用来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把它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
结局无疑是温和的,不知为何我的脑中突然有了这一奇怪的想法,如果将《百万英镑》以鲁迅先生的风格呈现出来,我想结局一定是悲惨的吧。必定是血淋淋的。但电影中的这个结局(原著中的结局)却更能激起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一张支票,两兄弟口中的“废纸”照出了社会丑恶的一部分,也照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我想还是称其为“镜子”吧。“照妖镜”反而不适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