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一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xx-20xx年10%以上降为20xx-20xx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时期的25.5%降至20xx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xx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20xx年的20%以上降至20xx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xx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xx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xx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二
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xx-20xx年10%以上降为20xx-20xx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时期的25.5%降至20xx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xx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20xx年的20%以上降至20xx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xx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xx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xx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在5月27日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五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落实的五年。“的讲话是既着眼当前,也着眼长远;即针对现实,也规划未来。”
“在讲话中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指明了'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
一、“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体现底线思维
今年是落实“”规划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张占斌透露,有关部门正在就“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以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十三五”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在讲话中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这样的表述体现出所多次强调的底线思维。往坏处想做好准备,往好的方面努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将贯穿到'十三五'的制度中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梳一梳、理一理,对将要面对的风险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二、明确十大目标任务 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这是在讲话中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目标任务,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取得明显突破。
在这十大目标任务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在第一位。张占斌认为,虽然我国改革发展有许多重要的任务,但是稳增长仍是首要任务,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从容地做其他方面的事情。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胡敏教授解释说。
胡敏谈到,我国现在面临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讲话表明了中央的决心,可以说是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三、以创新作为驱动力 寻求绿色增长
针对这十大目标任务,在讲话中重点谈到了六个领域的发展思路,例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这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在哪些方面着力?胡敏认为,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摆脱过去单纯注重工业的眼光,改革和创新是应对当前和接下来一个阶段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的重点。
在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上升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高度。对此,张占斌认为,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这将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大重点。
在谈到民生问题时,特别提到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治研究所所长丁建臣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目前的状况离规划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改善民生对政府来说任重而道远。强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民生的重视,对百姓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好消息。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xx-20xx年10%以上降为20xx-20xx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时期的25.5%降至20xx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xx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10年的20%以上降至20xx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xx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xx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xx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
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五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闭幕,“十三五”规划全文公报已经发布,中央宣讲团已经深入全国各地开始宣讲“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已经成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基本纲领,如何贯彻执行好“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实践出真理,“十三五”规划能否贯彻执行好,关键在于实践。贯彻执行“十三五”规划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实际,沉淀到最基层,既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发展,又惠及于民,将成果与民同享。
贯彻执行好“十三五”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是“十三五”规划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直接载体。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在“十三五”发展中主动作为,强化“三个意识”,为“十三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助推“十三五”稳步发展和落实基层。
主动学习,强化思维意识,做规划上的“明白人”。思维决定行动,万事取决于“谋”,开始于“思”,要想有主动作为意识,首先要主动学习,培养思维意识,获得“十三五”规划的完整、系统认识。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十三五”规划的系统内容,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内容,从宏观上了解“十三五”的内容;学习“十三五”规划的丰富内涵,学习各类对“十三五”规划的解读,深刻了解“十三五”蕴涵的创新、协调、绿色等内涵,进一步系统的掌握“十三五”规划知识;内化于心,培养自己发展思维,在学习“十三五”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化成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
主动配合,强化参与意识,做落实上的“参与人”。基层党员干部,要有配合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基层“十三五”发展。基层党员干部要配合上级做好落实工作,将“十三五”规划积极的贯彻落实到基层,实现基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配合领导做好出谋划策工作,多提参考意见,集思广益,积极为“十三五”规划落实出谋划策,形成正确的决策,更好的落实下去;协助参与抓落实,要积极参与“十三五”规划抓落实,特别是重点工作,需要众人参与落实,比如扶贫攻坚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主动协助参与抓落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全民脱贫目标。
立足本职,强化作为意识,做“十三五”发展上的“带头人”。主动作为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之义,基层党员干部是“十三五”规划的最终参与者和落实者,必须要抓好本职工作,做到有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以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强化自身责任感,树立起主动作为意识,积极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将“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和内涵融入到自身的本职工作中,让本职工作为“十三五”发展服务,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为“十三五”目标实现而努力;争做“十三五”发展的“带头人”,主动创新,寻求突破,力争将自身本职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掷地有声,主动做“十三五”发展的“带头人”。
“十三五”规划设计在顶层,贯彻落实在基层,基层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更好的将“十三五”落实到基层,为群众谋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号角。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在5月27日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五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落实的五年。“的讲话是既着眼当前,也着眼长远;即针对现实,也规划未来。”
“在讲话中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指明了'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体现底线思维
今年是落实“”规划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张占斌透露,有关部门正在就“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以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十三五”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在讲话中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这样的表述体现出所多次强调的底线思维。往坏处想做好准备,往好的方面努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将贯穿到'十三五'的制度中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梳一梳、理一理,对将要面对的风险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明确十大目标任务 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这是在讲话中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目标任务,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取得明显突破。
在这十大目标任务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在第一位。张占斌认为,虽然我国改革发展有许多重要的任务,但是稳增长仍是首要任务,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从容地做其他方面的事情。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胡敏教授解释说。
胡敏谈到,我国现在面临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讲话表明了中央的决心,可以说是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以创新作为驱动力 寻求绿色增长
针对这十大目标任务,在讲话中重点谈到了六个领域的发展思路,例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这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在哪些方面着力?胡敏认为,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摆脱过去单纯注重工业的眼光,改革和创新是应对当前和接下来一个阶段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的重点。
在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上升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高度。对此,张占斌认为,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这将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大重点。
在谈到民生问题时,特别提到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治研究所所长丁建臣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目前的状况离规划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改善民生对政府来说任重而道远。强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民生的重视,对百姓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好消息。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七
十三五规划,又将是承载着多少人期许,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命脉,关系着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保障民生,没有终点站,开工没有回头箭,只有拼命向前,不断奔跑,朝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奋进,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门和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气”的征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人先后有幸在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间的矛盾,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件、上访事件,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访、上访考核指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严格执法。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法改革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政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选拔方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建议借鉴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止于公开”;组织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文章和政策调研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泛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不够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方的经办机构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构的政策和要求(如最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是),极大地损害了全省社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业,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专业,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参照市、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为二级局(省社保中心现有49名工作人员,下含设10个科室,却和其他3、4个人的普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升格),增加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权责不等、权威不够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