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赋》描写鹏的句子汇集90条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大鹏赋》描写鹏的句子汇集90条

李白诗歌中的“大鹏”意象

大鹏鸟是自由与豪放不羁的象征,这与李白热爱自由,豪情万丈的性格相符。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李白诗中大量运用了“大鹏鸟”的意象,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个性特征寄予其中。

【第1句】: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李白一生中重要的活动都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进行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社会环境太平安乐,使得李白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跃跃欲试,想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这一时期,“大鹏”是诗人旷达乐观,豪迈飘逸气概的完美体现。

鲜衣怒马,年少轻狂,求仕不得,挥笔写下著名的《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 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 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 羾阊阂之峥嵘。簸鸿蒙, 扇雷霆。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 雄无所争。”[1] 自比为大鹏的李白此时壮志凌胸,就算遭遇了求仕的不顺也依旧豪放不羁。作为才子的李白,身处盛唐,希望能建功立业,辅佐明主,“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此时的李白就如同他诗中所写的大鹏一样,斗志昂扬,豪情万丈。

在李白的诗歌中,大鹏鸟这个意象始终存在。大鹏高大健美,充满力量感,象征着李白的昂扬斗志和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寄寓了李白对于仕途的憧憬和他的政治抱负。“大鹏”这个意象起源于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借助“大鹏”这一意象,表达了他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因此在《逍遥游》中,“大鹏”不仅代表了远大的志向,还代表了对绝对的个性自由的追求。而唐王朝道教之风盛行,崇尚自由洒脱,遗世独立更为文人所追捧效仿。道家尤其继承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 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的傲然态度, 与李白的处世态度惊人地相似。因此, 庄子笔下出现的大鹏意象, 自然成为李白经常描写的寄性之物,是其诗作中重要的精神象征之一。

在李白的早期作品中,“大鹏”更多的是寄寓了青年李白对于建功立业、不受世俗羁绊的强烈渴望。“北冥有巨鱼, 身长数干里, 仰喷三山雪, 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 悼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 九万方未已。”[3]气势雄浑,想象瑰丽奇伟,给人以狂放洒脱的强烈印象,突显出诗人卓绝的理想和高洁的志向,是盛唐时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绝佳体现。怀有大丈夫必有于四方之志的宏伟志向的李白, 在这样的气息席卷之下, 常常在诗篇中展现这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借以抒发乘风破浪、直击梦想的豪情壮志, 这正是那个时代旺盛生命力和浓烈豪情的展现。以大鹏作比,正是他此时心怀壮志,豪情激荡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对实现个人理想的自信与执着。

年轻气盛,裘马轻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将大鹏视为自己的化身, 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豪情壮志赋予大鹏, 对振翅高飞的大鹏倾注了无限的热情, 尤显其飘逸不群之态。他笔下的大鹏汲取了庄子傲视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赋予了大鹏新的思想内涵:儒道思想的融合、自由精神的追求、豪迈个性的释放。大鹏这一意象无疑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

盛唐时期的文人普遍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青年时期的李白也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不过他对功业的追求不是为了获取富贵,而是为了显示“安社稷”、“济苍生”的才能。《大鹏赋》等诗更是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与不服输的昂昂斗志。

【第2句】: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

在中期,“大鹏”是诗人耿介高洁、孤直叛逆性格的体现。在经历诸多困难挫折之后,此时的李白,在早期的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中已经有了更多的'不屈、叛逆的心态。在谒见渝州刺史李邕之后,他写下《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以振翅高飞的大鹏自喻,不与世俗合流、不与污浊同列的思想在这首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困境中奋起,不服输不放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中站起。

经历了壮年丧妻,满怀对家人的愧疚的李白,此时的金门传召,使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翰林供奉一职。由于他天性狂放傲岸,不作媚世俗态,遭到嫉妒者的谗言中伤,所以他始终没能担任要职。任职期间,李白还发现了朝廷内部昏暗的一面,对此感到厌恶和无奈。“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不到两年,他就上书玄宗请求还山,在朝廷上求出路的希望也因此而破灭了。之后李白纵情游乐于山水之中,但也时时为归隐和入仕的矛盾所困扰。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使他想远离政治,但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又使他不甘就此埋没,这种矛盾一生都困扰着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此时对朝廷一边失望一边又痴心不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那年少轻狂的少年变成中年时期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的诗人,李白心中充满了对世俗的愤怒与无奈。正如《逍遥游》中讽刺的“蜩”与“学鸠”一样,昂首振翅的大鹏正是诗人在嘲讽那些奸佞小人,用大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与无奈,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惆怅。《大鹏赋》和《上李邕》是李白的理想宣言,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对政治的伟大抱负。

李白受道家思想熏陶至深,他的思想也集儒、道、侠合一。如果说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只是一种意象符号, 它代表的是一种逍遥自由、无所依待的理想境界,那么李白诗作中频频出现的“大鹏”意象则更多成为表现诗人卓然不群的气魄的载体,渲染上浓重的建功立业、不受世俗羁绊的强烈渴望, 显示出积极奋发的积极用世精神, 具有更多生命的张力与人格的魅力、人生的意趣。   他的政治理想是平步青云,一鸣惊人然后飘然隐退,“且放白鹿青崖间”,既建功立业又不失人格自由。与其说是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 还不如说是一种旺盛生命力赋予的介入与创造精神, 以及对自己才能的夸张性和全方位认定, 使李白梦想做谢安式的宰相。他不追求世俗的高官爵禄、衣锦还乡, 而是希冀有一个显示自己的才能、雄无所争的气概、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没有实权的李白虽直言进谏却不受重用。官场失意,只好自我麻痹,消解烦恼。“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长期的落魄使自负的他自感壮志难伸, 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3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大鹏是诗人命运人生、自我生命历程的载体。现实毕竟是残酷和不尽如人意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李白只能孤独的吟咏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抱憾终生, 在盛世不遇、空怀抱负的巨大精神苦闷中艰难前行。即使在人生失意之际、仕途受挫之时, 李白的诗作中仍然充溢着张扬的个性、不拘的情怀,以大鹏自喻, 追求个性自由, 实现个人价值。

晚年的李白诗中的大鹏仍然蕴涵着诗人对自由与理想不懈追寻的精神。李白终其一生渴望出将为相, 渴望为帝王之师,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平交王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始终游离于统治阶级集团之外。随着岁月的流逝, 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也与日递增, 他的大鹏之志与现实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振翅高飞、搏击长空的大鹏理想, 只能停留于诗文作品之中。他在晚年时期的《临路歌》中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5]

这首《临路歌》是李白的绝笔诗,可谓是李白一生的总结, 生动形象, 震撼人心。在人生即将逝去时他留下了这首诗然后饮恨而逝, 以大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人生历程, 大鹏的举步维艰、茕茕孑立, 无疑是诗人不得志于其时的晚年生活的真实再现。《临路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的大鹏,暗示此时的李白虽然依旧雄壮伟岸却也掩饰不住内心极度的痛苦和无奈。挥斥幽愤,发抒绝望,与《大鹏赋》中的超逸豪迈恰成对照。大鹏与孔子,和他早年的《上李邑》那样同时出现。早年那只“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大鹏,如今已是“中天摧兮力不济”;“宣父犹能畏后生”的飞扬跋扈,变成了“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的黯然神伤。有心报国,却屡遭挫折。悲愤之余,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品格和精神,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虽心力不济,但坚信激励万世。

李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就像是一个真正的神仙一样飘逸自由但也担负着国家的重担。他心怀报国壮志却又为奸佞所压迫而不得施展。从少年时期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到临终时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从《古风》、《大鹏赋》到后来的《上李邕》,再到去世前的《临路歌》,同一个意象在李白笔下虽然如此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满怀豪情、气势磅礴的。即使是中天摧折,也仍然相信遗风可以激荡万世。虽然理想幻灭,以失败告终,但仍不失其英雄风范。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从初升到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自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表达对有这样的英雄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通过对月亮的圆缺以及对它的观赏赋予现实意义,这首诗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展现得深婉曲折。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重要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诗歌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出诗歌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成功塑造出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月的意象群。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更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一意象在他手中的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更服帖。在李白的心里,月已不是月,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象,它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心无旁骛唯有月在的境界,与月合为一体。

诗人不仅在咏月方面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更是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与集大成者,他广泛吸收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的优秀遗产和表现技巧,有时还喜爱化用前人的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歌创作的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人咏月诗词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月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认识李白诗中“大鹏”“高山”“瀑布”“黄河”等壮丽意象,领略其崇高壮美诗风的同时,也能感悟与品味李白诗中诸如“明月”这类清新秀美的意象和优美诗风,从而对诗人,诗作,诗韵与诗魂,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剖析。

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稚遐想,到“故国见秋月”后的病老逝去,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随诗人走过了坎坷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传统文化心理,富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长河中古典诗词领域的明珠,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传承与突破的结晶,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导语:李白在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水意象,既有千姿百态的写实描绘,也有加入自我体验的情感抒发,用以表达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纵情山水。绚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壮浪纵恣、清新飘逸、气象博大、想象神奇的浪漫主义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大量的写“水”诗句中,他不仅对其千“姿”百“态”进行了客观描绘,还为其赋予了的强烈地自我感情,极具感染力。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归结为诗意描写和借水抒情两大类。

【第1句】: 诗意描写

在对水的实态描写当中,他非常传神的对水的静与动进行了描绘。

【第1句】:静态描写

李白写水之明净极为传神,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悠闲、淡泊、自由的隐逸之乐。先来看两首《秋浦歌》: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衣。(《秋浦歌》其八)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前者描绘水车岭的奇险与溪水的清澈,后者描写的则是平天湖的明净和作者的惬意。再如: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流夜郎至江夏》)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

在这里,水平如镜,静穆空明,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功名的计较。而诗人的心灵也如清水朗月般纯净清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第2句】:动态描写

李白所描写的动态水,温柔秀美 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青溪》);雄伟奇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肆虐狂暴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那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在李白的笔下,更加气势恢宏,势不可挡。“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人,就都会感染到他要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林庚)

甚至,明媚秀丽的长江水在其笔下也是那般波浪滔天、雄伟壮观。且看《横江词六首》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海潮汹涌澎湃地涌过天门山,犹如白浪劈山。阵阵的轰鸣的波涛,令人惊心动魄。

【第2句】: 借水抒情

李白在写“水”时,既唯美的描绘了它的客观形态,又注入了个人博大的宇宙感、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切的失落感。这些,在他的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中得到了表现。

【第1句】:时间意识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如孔子所喟叹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李白仕途的挫折令他倍感人生如水去无还。因此,他常借流水伤怀。

朝为断肠花,暮为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古风之十五》)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古风之十六》)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不我待、老之将至,却未能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远大理想的惆怅和痛苦。

【第2句】:离情别绪

在离别诗歌中,“水”是最常见的情感喻体。李白也大量借用“水”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例如:

流水无情去, 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 更进手中杯。(《送殷淑三首》其二)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寄远》其六)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能巧妙的运用空间的概念来表达情感的深远绵长。例如,用水的深度来比喻感情的深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桃花潭水纵使“深千尺”, 也比不上友情的深厚。而水的长度同样可以比喻感情的长度。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送别》)

这里将抽象的“别意”具体化,“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张海鸥)

【第3句】:忧郁情结

在李白的思想深处,一直绞结着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两种情结,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始终存在着其不可逾越的错位。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使得诗人选择用不羁的诗情和生命的张力,来表达忧郁、悲愤的情结。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久久累积的忧郁情结,在这里做了一次宣泄。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这里的“水”,已经完全被转换成愁绪和悲情的象征物了。

通过品尝李白诗歌中水意象所表现出的悲哀、愤怒以及欣慰、忧伤,我们真切感受到李白这种矛盾与交战的心态。他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使他寄情江河湖海之间,奔腾寰区宇宙之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通过对这些诗歌中水意象的品读,我们看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把握自然景物最本质的特征,还可以体会到诗人能将自己的情感以至整个身心都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内涵和意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格。

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

大唐文明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个高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其创作也受到了唐代发达金银文化的深深影响。

【第1句】:唐代发达的金银文化

一个时代往往有一种典型的物质文化集中体现其时代特征,这种物质文化也常伴随着某种新的材质的使用和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而产生,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晶。对于唐代来说,富丽精湛、中西合璧的金银器,正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一个缩影。大唐文明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个高峰。唐代社会国力强盛,制度完备,内部安定,经济基础坚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其创作也受到了唐代发达金银文化的深深影响。

唐代经济空前繁荣,拥有当时世界上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领先的科技水平;唐人以非凡的开放的态度,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繁荣的“丝绸之路”使大唐文化显示出一种世界性;唐代举国上下所充满的开拓进取的豪迈与自信和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是任何一朝一代都无法比拟的。大国盛世的气象,使唐代金银文化达到空前的繁盛。

金银物器是唐代皇室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理所应当,其制造深受重视,设有专门的机构,所造金银物器专供皇室享用。同时,民间也大量制造。但其产品仍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或是由政府直接向金银产地索要。或为地方官员买后进奉给朝廷。唐代金银文化的发达,除了对于金银饰件和首饰等物器的要求外,更为突出的是对饮食器皿的追求。唐代贵族权要,多喜豪宴,需用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皿,迷信使用金银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是宴会使用的器皿讲究用金银来制作。

【第2句】: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

李白诗歌境界清新,飘逸俊爽,真实简练而又内蕴丰厚,全面展现了盛唐诗歌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意象是外物形象与诗人情意结合而成的,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需要。而李白诗歌中对于“金”、“银”意象的完美运用,使诗人的情致与诗歌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金”“银”意象的使用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的性格

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洒脱飘逸。他的诗歌也秉承了他的性格特点。“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白马篇》“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既然生命不长,那么率性在人生得意之时趁着大好时光享受人生,端起“金樽”,大口畅饮,因为他有着高度的自信心,这里充分展露出了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再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行路难》)”,这儿诗人同样用“金樽”作为酒杯饮酒,以“金”的贵重为比喻,表达出诗人只有以这样的器皿才配用来饮酒,这样才更现畅快,更添豪放。“金”的意象,在诗人似饮酒而实感怀,似消极而实积极的情调表达中推波助澜,将诗人的豪迈悄无声息的充斥在字里行间。

(二)“金”“银”意象的使用表现出了诗人浓厚的道学思想

笔者认为,李白的少年时期是在蜀地度过,而当时地那里真是道教活跃的地方。李白信于道教,道教文化对其影响至深。同时,唐代金银器的发展与当时唐代的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唐代,炼丹是道教为飞升仙界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道教所宣扬的富贵长生、自由逍遥的神仙世界是唐人无限向往的至高境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既可以保有永恒的生命,又可以悠享无限的欢乐。仙境吸引凡人的魔力是不可思议的。帝王贪恋位尊处优的悠意奢靡,达官眷念富贵风流的尘世荣华,文人企慕飘逸高雅的道骨仙风,他们坚信神仙能致,于是纷纷寻觅成仙之道。而炼丹的原料尤以丹砂和黄金最为重要。因此,在李白的许多诗歌中用到的“金”“银”,都揭示了这样的一种道教文化。

(三)“金”“银”意象的使用与其他意象的使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除了“金”“银”意象外,在李白诗歌中,运用到了许多艺术意象,如“黄河”、“长江”、“明月”等。李白巧妙的将这些意象与“金”“银”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乌栖曲》”“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 “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例如《将进酒》,开头以“黄河”为意象,写出黄河浩荡水势铺天盖地,汇成巨流直奔东海,气势宏伟;而后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使诗人的情感奔涌而出,气势如潜龙腾空,豪放不羁,目空一切;多种意象,相得益彰。又如《把酒问月》,“唯有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中”,“明月”、“酒”、“金樽”的融合使用,使得整首诗歌的飘逸浪漫溢于言表,韵度飘扬。由此可见,诗人将“金”“银”意象有效的嵌入诗中,浑然一体。

(四)“金”“银”意象的频繁使用更体现出了诗人嗜酒的性格

唐朝金银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饮器类器皿自然也不在少数。在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李白的诗歌中“金樽”出现的频率很高。“金樽”就是指酒杯,酒杯自然是用来喝酒的。从这点可以说明李白嗜酒的性格。在李白郁闷之际,他认为只有美酒才能排解他的心情,才能让他心中畅快。从他的一些诗句里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

【第3句】:其他诗人诗歌中的“金”“银”意象

“金”“银”备受李白的青睐,同样也受到了很多唐代诗人的青睐。例如杜甫,他的诗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丽人行》),“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至后》)。白居易的诗歌中也有用到:“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井底引银瓶》)”,“银瓶破裂(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到了宋朝,虽然金银器制造业已经慢慢的没落,但是在宋词中不时也有“金”“银”意象的出现。如辛弃疾,“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慢慢品位之后,你会发现和李白相比,无论是杜甫、白居易还是辛弃疾,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同样是“金”“银”意象,所勾勒出的意境却都没有那么深蕴,令人玩味了。

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一首诗歌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由主观与客观融合而成的。诗人通过将实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诗歌意象。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是李白独立个性与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秉承了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色,揭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古典诗歌审美领域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