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

岑参

【原文】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2]。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3]。

戍楼西望烟尘黑[4],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5],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6]。

虏塞兵气连云屯[7],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8]。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9]。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0]。

【注释】

[1]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市境内。封大夫:指封常清,曾任安西副大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入朝,摄御史大夫。不久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职。

[2]角:号角。军营中用以号令、报时。旄(máo)头:又作“髦头”,即昴星。古人迷信认为,旄头星特别亮的时候,预兆有战争。这里说“旄头落”,含有胡兵将亡的意思。

[3]羽书:紧急军事文书。渠黎: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旧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对匈奴首领的称呼。此借指西域少数民族首领。金山:阿尔泰山。此处渠黎、金山均非实指。

[4]戍楼:边防驻军的望楼。烟尘:烽火的烟和马蹄扬起的尘土。

[5]上将:指封常清。拥:持。旄:竿上加牦牛尾的军旗。

[6]上将:指封常清。拥:持。旄:竿上加牦牛尾的军旗。

[7]虏塞:敌方的要塞。屯:聚集。

[8]剑河:水名,当在北庭附近。沙口:地名,当在北庭附近。脱:脱落,打滑。

[9]亚相:指封常清。汉制多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故称亚相;唐代以亚相称御史大夫。勤王:操劳王事,为皇帝服务。报主:报效君主。静边尘:平定边患。

[10]青史:史册,历史。古时在青竹简上记事,故称史册为青史。

【作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天宝十三载(754年),时诗人任安西都护府判官。这年冬天,北庭都护封常清率师出征,岑参写诗送别。从诗篇本身考察,唐军是从今乌鲁木齐一带出发,沿着天山北麓,向西挺进的,故称西征。诗中对当时战斗环境的艰苦,敌情的严重,以及唐军士气的高昂,都作了生动的描写。

全诗分四层。起始六句是第一层,写敌军入侵,边境上燃起报警的烽火,两军对垒,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气氛。中间四句写唐军出师时的浩大声势。其次四句写敌方兵力的雄厚,战场的惨淡,气候的严酷,反衬战斗的艰苦。最后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出师凯旋,颂扬功德。全诗从大处落笔,气势非凡。城头吹角,拥旄出征,雪海汹涌,阴山震动,都是动人心魄的壮阔境界。与内容相配,整首诗八次换韵,最后才以一韵结束,音节响亮,气势雄壮。而先写羽书夜传,平明吹笛,又写从容出师,镇定调兵,使全诗有张有弛,结构紧凑。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极其宏伟壮阔的画面,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使全诗充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以浓墨重彩,大笔挥洒,极力渲染唐军声威,环境恶劣,气氛紧张。又综合运用夸张、渲染、烘托、想象、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画面壮阔,气势雄浑,绘声绘色。我们读起来,似乎听到了催人前进的战斗的鼓声,听到了千军万马地动山摇的喊杀声,仿佛看到了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推进。诗中洋溢着爱国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充满着自豪感。

诗中所写自然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苦,战斗的激烈,作者虽不一定随军纪实,但岑参有多年的边塞生活实践和边塞战争的经历,有充足的生活积累,这是他创作的源泉。加上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艺术创造,才写出了如此瑰丽的诗篇。全诗意气昂扬,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