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

李白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2]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3]。

蓬莱文章建安骨[4],

中间小谢又清发[5]。

俱怀逸兴壮思飞[6],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7]。

【注释】

[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2]长风:远风,大风。

[3]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畅饮于高楼。

[4]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5]小谢:指谢朓。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

[6]小谢:指谢朓。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

[7]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作者】

见《李白·将进酒》篇。

【赏析】

天宝十二年(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他为李云饯别而写成此诗。

作为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抒发愤懑开头,以秋景点题,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的四句赞美了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志向。末尾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散发弄扁舟”,而不与浊世同污。全诗起伏跌宕,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在诗中,诗人并未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抒发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往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