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相作·李适之》原文与赏析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李适之,盛唐诗人。李唐王朝的宗室。人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的州职,天宝元年任左相,五年后罢相。他是一个以强干见称的能臣干员。
诗人的好友韦坚等先后被奸相李林甫诬陷构罪后,他惧怕不安,要求罢相。天宝五年(746)四月,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此时,他以为无官一身轻了,于是邀请亲朋欢会,并写了这首诗。这首五绝,既是对李林甫的陷害有所不满而作的一首讽刺诗,也是泄发自己愤懑之情的官怨诗。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原因。“避贤”,避位让贤,即离开相位让给贤能有德的人担任。“乐圣”,即爱酒。据《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载,当时魏国禁酒,徐邈私饮,以至于沉醉,不理政事,并且称酒醉为“中圣人”。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诗人这里用“乐圣”,一是用徐邈语称清酒为圣人,二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因此,诗人将罢相避贤当作既使皇帝高兴,又使自己能够尽情地喝酒的快事。诗人要求罢相,原来为的是惧怕权奸李林甫,以此躲避斗争,远祸求安。如今目的虽已达到,但又不能把深藏在心底的想法直吐为快,因此采用隐喻手法,欲吐又藏,作了曲折的表达。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避贤”、“乐圣”,是反话正说,曲折双关,有怨言难以倾吐,有苦恼却又要强颜欢笑。
第三、四两句,诗人在上两句针砭不力、甘愿示弱的情况下,又将意思为之一振,给读者一种幽默的讽刺力量。“门前客”,指以往诗人任丞相时登门拜访的宾客。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诗人任左相时,每上朝回来,就邀亲朋聚谈赋诗。他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况:“朱门常不闭,亲友恣相过。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现在的情形同在相位时则大不一样了,奸臣弄权,恐怖遍设,既已罢相,何客赴宴?“今朝几个来”的发问,突兀异常,耐人寻味:诗人罢相,有其背景,客来赴宴, 岂不是自寻构陷!因此,如今没有亲朋好友再来赴宴了。这从侧面说明了罢相的一点真实原因。这里虽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却把当时的世态炎凉表现得入木三分,维妙维肖。
果然祸不单行。诗人于天宝五年的四月罢相。由于诗人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友善,于是遭诬陷株连,七月又被贬为宜春太守,到任后被迫服毒自杀。也正因为诗人有如此不幸的悲惨结局,才使这首诗因此而得以流传。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适之时,引用了《罢相作》,其中有“衔杯乐圣称避贤”之句。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双关、反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诗中活用了两则典故,增大了诗的容量,加深了诗的韵味。全诗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的格调,显得通俗活泼,在幽默中见讽刺,针砭之力渗透纸背。它不失为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