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维特根斯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英籍奥地利人,现当代西方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分析美学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889年生于维也纳,毕业于柏林高等技术学校。1908年到191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航空工程三年,后转入剑桥大学,在罗素指导下研究数理逻辑和哲学。1912年到1913年在维也纳开始从事《逻辑——哲学论》写作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地利陆军服役,同时继续著述。1918年8月完成该书,不久被俘。1919年获释。1921年该书的德文版在《自然哲学年鉴》发表,次年英德文对照本以《逻辑——哲学论》为题在伦敦出版。1920年到1926年担任奥地利乡村小学教师、寺院园丁等。其后在维也纳从事两年建筑设计工作。其间,他的哲学观点对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1929年1月回剑桥大学再度研究哲学,并加入英国籍。同年6月其《逻辑——哲学论》作为博士论文通过,获博士学位。次年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1930年1月至1936年夏在剑桥大学讲学,后迁居挪威一年,开始写作《哲学研究》。1937年再回剑桥讲学,任哲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放弃教席,当过医院门房和实验室助理员。1944年第三次到剑桥任教。1947年秋辞职,去爱尔兰乡间专心著述,1951年去世。
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 (1921)、《哲学研究》 (1953)、 《关于数理基础的意见》 (1956)、 《蓝皮书和棕皮书》 (1958)、 《美学、心理学、宗教信仰讲演和对话集》(1969)、 《论确定性》(1969)、《哲学规范》 (1974)、 《关于颜色的意见》 (1977)。其后期著作都是他死后出版的。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认为“我们对于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他所谓不能说的事情是指不能用命题来描画的事物。这类事情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语言的不完善和误解。因此,在完善的符号语言建立以前,回答这类问题毫无意义。在他看来,美与善是同一事物;美的问题也属于无意义的命题之列,是不能谈论的。维特根斯坦对美学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取消主义的态度。
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继承了英国哲学家摩尔用日常语言分析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的观点、放弃了自己早期关于“语言描写现实的逻辑结果”的理论。他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过去的哲学家们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而孤立、静止地观察语言的意义并寻找其对应物。他们不懂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只有在日常使用中才有意义。因此,他的结论是对语言“只问用途,不问意义。”他认为哲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能是靠语词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是靠对语言作抽象地普遍地释义。
维特根斯坦将其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方面,主张只能对美与艺术实际用途的问题作以逻辑的描述,否定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探求。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类型之间并没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只存在某些因素相似的情况。美也没有一种特质。所谓美,实际上不过是个在审美判断中常常被使用的、含义不明晰的形容词或感叹词罢了。审美判断的标准是随鉴赏者的时空背景发展、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更换状态的,所以他认为美、艺术的概念不可能有其确定的含义。后来的英美等国的美学家韦兹等人,都继承发展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点,形成了在现当代西方美学界影响较大的分析美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