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间矛盾激化的结果。1924-1928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潜伏了危机的种子:农业处于慢性危机,农产品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生产合理化”、企业开工不足和农业危机,存在大量失业后备军;对外贸易额增长落后于生产增长,国际市场愈来愈狭小。因此,盲目扩大的生产与日益缩小的国内外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终于爆发了这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发端于美国。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风潮,一天出售股票一千六百万股,股票价格一落千丈,五十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百分之四十。这一天成为1929年大危机开端的标志。接着,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三个特点:(1)普遍性。危机袭击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无一幸免;危机遍及工业、农业、金融、贸易等所有经济部门。(2)长期性。危机持续达四年之久,稍见复苏,1937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3)空前的破坏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损失达二千五百亿美元。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百分之四十六点二,德国下降百分之四十点六,意大利下降百分之三十三点一,法国下降百分之三十二点九,英国下降百分之二十三点八。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给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外交带来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各国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五百万人,大批农民纷纷破产,广大劳动群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高额利润,大量销毁“剩余”物资,从群众急需的粮食、牲畜、牛奶、水果等农畜产品,直到炼铁高炉等生产设备,其品种之广、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历次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各国垄断集团把危机灾难千方百计地转嫁到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身上,从而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推动工农群众起来斗争,掀起了反饥饿斗争和罢工运动的高潮,以及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这是经济危机影响之一。第二、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减轻危机后果,加紧争夺世界市场,或高筑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或宣布货币贬值,实行倾销政策,加强对外竞争,或组织排他性的经济集团,提高竞争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展开了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斗争出现了新局面。第三、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深刻的政治危机。各国代表极右政治势力的法西斯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企图通过对内建立独裁制度,对外发动战争,以摆脱危机。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经济基础较脆弱、缺乏广大殖民地和国际市场的德国和日本先后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世界战争的策源地,战争威胁日益严重。因而,民主势力同法西斯势力、和平势力同战争势力的斗争,成为三十年代各国政治活动和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