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贾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蜀贾

作者: 杨晓景 【本书体例】

刘基

刘基(1311—1375),元明之际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后弃官归隐。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征召至南京,为明开国功臣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死后封诚意伯。晚年因遭朱元璋疑嫉而隐退乡里,后忧愤而死。著有《诚意伯文集》,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其《郁离子》一书,寓意深刻,简洁生动,许多篇章颇富小说意味。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嬴。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嫉。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选自《郁离子》)

蜀地有三个商人,他们都在集市上卖药材。其中一人专门购进上等药材,并根据进价计算出卖价。他既不抬高药材的价钱,也不过分地谋取利润。又一人则上等和下等药材都加以采购,药材价格的贵贱,只看买者的需求,随时以上等药材与下等药材去应付他们。另一人则不购进上等药材,只求数量多,卖药材时压低价格,买者请求添就添点,不太计较小来小去,于是顾客争着到这家店铺买药材,药铺的门槛,一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一年多时间他便非常富有。那个上下等药材兼收的人,到他药铺买药材的人虽稍少些,二年以后也发了财。那个专门经营上等药材的人,他的药铺白天就象晚上一样,冷冷清清,卖药人也是吃了早饭没晚饭。

郁离子看到这种情形叹息说:“如今做官的如同这些商人!过去,楚国边境有三个县的三位县令:其中一个为人廉洁,却不会讨好上司,他离任时,连坐船的钱都没有,人们都嘲笑他,认为他太傻;又一县令选择合适机会能索取就索取。人们不仅不指责这种行为,反而称赞他有才能。另一县令是无所不要,用搜刮到的钱财去巴结上司。对待下属,犹如对亲儿子似地,关怀备至。对待富豪,象对宾客一样,非常热情。不到三年,他就被推荐为掌握政令的长官,即使是百姓也都称颂其好,这不也是很奇怪的事吗!”

刘基的《蜀贾》乃《千里马》篇中的一则故事。本故事通过四川蜀地三个商人的不同经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引申出当时做官的颇似三个经商者的感叹,同时悲叹世无伯乐、世道黑暗、是非曲直不辨。

刘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是实有所指的。元末的社会黑暗,尤其是官场中的黑暗,与本篇所述实无大异。当时的那些元蒙官吏上下贿赂,公行如市,向百姓勒索钱财还各有名目。如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中记载,“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但更为严重的是价值标准的颠倒,本是清正廉直的,非但得不到上司的信任,连百姓也嘲笑他“痴”;而那些坑人害民者不仅占尽了实惠,甚且博得“百姓亦称其善”的美名。这篇小说虽短,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这则故事采用了“引”的手法。在古典小说中“引”用得是比较普遍的,这就是用次要的引出主要的,也就是说先写一个与正文类似的小故事,然后引出正文,这两个小故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蜀贾》即如此。作者先写经商者,后写做官者,使过去与现在,经商与为官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酷似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元代统治者的卑劣行径,有力地讽刺了元社会的腐败现象,同时也劝戒统治者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在这篇作品中,官与商之间又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是瞧不起商人的,原因是商人奸诈滑巧,唯利是图;而以士人身份为官者则重义而轻利。现在作者将官之行为与商之行为相比,且又如此相似,则立时便显出官的品行已败坏到何种地步,因而收到了强烈的对比艺术效果。

作品文笔犀利、生动,寓深刻的道理于嘲讽劝戒之中,不失为一篇耐人体味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