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经验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德国、波兰等中欧诸国,30年代中期开始传播到英、美等国并在西方各国引起普遍反响,一度形成为在英、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性哲学思潮。倡导与推动这个运动的主要人物原来大都是从事物理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的科学家。这些人力图通过把现代逻辑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为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既包括我们的日常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建立一种清晰而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他们激烈批评传统的思辨哲学,斥它们为“形而上学”,要加以清除。而称他们自己的哲学为“科学的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把哲学的任务看成就是逻辑分析。他们的作业纲领是所谓对科学知识的“合理重建”。他们力图通过这种重建揭示出科学概念可定义或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概念,科学理论可定义或可还原为基本的经验命题,由此揭示科学理论最终是建立于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从而为全部实证科学知识精确显示经验主义基础。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初期集中于中欧,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首的维也纳学派为中心。还有以赖欣巴赫、亨普尔为代表的柏林经验论哲学学会,以艾杜凯维奇、塔斯基为代表的里沃夫——华沙学派以及瑞典的乌普萨拉学派和德国的闵斯特尔学派等。20-30年代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们追寻从孔德到马赫的实证主义传统。他们这时期的主张被人称作逻辑实证主义。但随着他们对基础问题、强可证实性原则和严格的经验论意义标准等问题的观点作放弃或修改,他们便逐步放弃追寻从孔德到马赫的实证主义传统,而趋向于休谟和约·穆勒式的经验主义观点。自30年代始,他们把这种经验主义称为逻辑经验主义。4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纳粹在中欧肆虐,维也纳、柏林等小组解散。费格尔、卡尔纳普、赖欣巴赫、亨普尔等人先后移居美国,这推动了逻辑经验主义向英、美和其他一些国家传播,使美国成为国际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中心。这以后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继续修正、深化以前的论题和争论,一方面是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操作主义、行为主义接触、融合。促进这种结合的美国哲学家主要有莫里斯、奎因等。
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论著有: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哲学论文集》第1、2、11卷,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用语言的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导论》、《意义与必然性》,亨普尔的《经验科学中概念形成的基本原理》、《科学解释的诸方面与科学哲学的其它论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赖欣巴赫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克拉夫特的《维也纳学派:新实证主义的产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