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致玛·哈克奈斯》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致玛·哈克奈斯》
恩格斯在1888年4月初给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复信,信中就她寄给恩格斯的小说《城市姑娘》,谈到了现实主义、典型、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等一些文艺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该信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在恩格斯遗稿中发现,同年在苏联首次发表。
玛·哈克奈斯是当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资产阶级女作家,她关心女工的悲惨生活,并参加“到贫民区去”的运动,调查了伦敦东头工人生活状况,但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改良主义影响较深。1887年出版了《城市姑娘》,寄给了恩格斯。
恩格斯在这封复信中首先肯定了女作家表现出的“真正艺术家的勇气”,即她敢于冒犯那些“傲慢的体面人物”,工人运动中不关心工人疾苦的家伙,以及一反当时艺术创造上的“一大堆矫揉造作”的平庸,把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描写得非常生动。但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 “还不是充分现实主义的”,小说中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原因是女作家把构成作品的历史环境,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历了半个世纪斗争历史、成为自觉或半自觉的工人群众,描写得象十九世纪初那样消极、麻木而“不能自助”,因而没有显示出工人阶级“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激烈的努力”的历史真实面目。据此,恩格斯提出了“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著名的现实主义原则,揭示了充分的现实主义艺术典型,应当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但是恩格斯认为运用这一原则表现历史的真实面目,并不是象“倾向小说”那样, “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并以巴尔扎克为例指出, “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贵族阶级方面,但是他看到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看到了贵族灭亡的必然性,因而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空前尖刻地嘲笑了贵族男女,赞扬了他政治上的死敌。恩格斯说这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肯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客观性及其作用。现实主义原则的客观性,可以使作家在感受现实时能够接近生活真理,最终在作品中表现出历史发展逻辑本身的力量。
恩格斯在信中所论述的现实主义原则和由此对世界观与创作的辩证分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完全成熟,不仅推动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无产阶级文艺的蓬勃发展,就是在今天对社会主义文艺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