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安史之乱

是地方节度使反对唐朝中央的叛乱。叛军头领,先后有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爆发叛乱的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天宝年间政治腐败。唐玄宗取得“开元之治”的成就以后,不再励精求治,而是喜好声色,贪恋贵妃杨太真姊妹,懒理国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林甫为相,独专朝政,相继放逐同时的名相张九龄、李适之,又屡兴大狱,诛杀官员数百人。国忠继任宰相,权倾天下,贿赂公行,大建私宅,每造一堂,花费千万计。玄宗更是任意挥霍,曾将各地一年的贡物全赏赐李林甫,每年给杨贵妃三个姐姐的脂粉钱上百万。天宝十年(751)以后,对外战争屡败,如安禄山败于契丹,高仙芝攻大食败绩,李宓征南诏全军覆没,加之统治集团奢侈荒淫,人民赋役负担沉重,国力日益虚耗。二是,藩镇势力超过中央。天宝间土地兼并更为加剧,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恣行兼并,比置庄田,均田制完全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随之瓦解,实行募兵制后,边将长久专兵,军队实际上成为私人的武装力量。天宝元年(742)在边镇设十节度使,各辖数州,兼有军政、民政、财政大权,势力很大。他们共有兵四十九万,而当时全国军队不足五十七万五千人,边兵超过中央军近五倍,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形势,安史之乱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安禄山、史思明皆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人,都是突厥和西域胡人的混血儿。二人生同乡里,长大后相友善,俱通六蕃语言,一起做互市郎,以后均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下当捉生将,又都因战功官至平卢军兵马使。安禄山升平卢军节度副使,天宝元年(742),贿赂河北采访使张利贞,得升平卢节度使,史思明为其亲信部下。三年,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十年,再兼河东节度使。一人兼领三镇,拥兵十八万三千,势力非常雄厚。他曾几次入京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目击朝廷腐败,认为有机可乘。因深受玄宗宠信,在谋反活动上得到很大便利。他收养同罗(铁勒的一部)、奚、契丹等部降人八千多,称壮士,又蓄勇健家奴百余人,为亲信精兵。以汉儒高尚、严庄作谋主,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在范阳城(今北京)北筑雄武城,治械储粮。又私制大量绯袍、紫袍、鱼袋(官员服饰),以备赏授官爵。一切准备就绪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向南进军,连续攻陷陈留、荣阳、洛阳、常山,唐将张介然、颜杲卿被杀,高仙芝、封常清兵败被玄宗处死。次年正月,安禄山在东都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被安禄山封为范阳节度使。六月,唐军主将哥舒翰败于灵宝,十余万大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死,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避难,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被护卫禁军逼迫,杀杨国忠,勒死杨贵妃。安禄山的军队入长安,大肆抢掠。于是,关中人民纷纷起来抗击,使叛军无法西进追击玄宗。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指挥平叛战争。在人民奋起抗击的有利形势下,唐军开始反攻。八月,李光弼大败叛军于嘉山,十一月郭子仪会同回纥兵在陕北大败叛军。但是,肃宗不听臣下攻取叛军老巢范阳的正确建议,急于夺回京师,结果攻长安大败,死伤四万余将士。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上下解体,其势遂衰。九月,郭子仪在回纥四千精锐骑兵的配合下,与叛军决战,歼敌六万余,一举攻克长安。安庆绪逃往洛阳,倾全部兵力十五万据守陕郡,郭子仪率兵追击,又大败敌军。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率残部千余人逃奔相州(今河南安阳),收集余部仅得六万人,濒临覆灭的命运。肃宗、玄宗先后还京,河东、河南、河北相继被唐军收复。十二月,史思明率八万兵降唐。翌年五月,唐朝密谋消灭史思明,事泄,史思明复叛,夺取魏州(今河北大名)。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领六十万大军,会攻相州,不设元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诸将为保存实力,迟迟不发动进攻。史思明应安庆绪所请,率大军赴援相州。乾元二年(759)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河北,唐军大溃。史思明得胜后,杀安庆绪,并其众,自称大燕皇帝,连下汴州、郑州、洛阳、河阳等地,其势复盛。随后,移兵西攻长安,史朝义为唐军所败,怕被其父处斩,乃于上元二年(761)三月,先杀史思明,自立为帝。次年,肃宗死,代宗李豫即位,命李光弼等诸将会同回纥兵攻洛阳,史朝义以十万兵相拒,唐军大胜,斩获八万余人。此后,史朝义连战皆败,部将纷纷降唐,地盘尽失,他走投无路,于广德元年(763)正月,在广阳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这场反唐内战,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九节度使都服从朝廷调遣参加平叛,又借来回纥兵助战,特别是河朔之民经营拒敌,京畿豪杰杀贼官吏,支援官军作战,决定了叛军必然覆灭的命运,而安史集团的不断内讧,则加速了他们的败亡。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遭受一场空前的浩劫。回纥兵两次入洛阳,府库财帛,市井村坊,皆遭剽掠,焚烧圣善、白马二寺,死伤万余人。京城长安,被叛军大索三日,收复后又遭回纥兵的烧杀抢掠。洛阳四周数百里内,皆为丘墟,郑、汴等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很多土地荒芜,水利灌溉废毁,生产几乎停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他们在内地各占一方,据地自专,安史降将亦尽领大镇,而唐朝中央的力量日趋衰落,地方割据势力更加强大,形成了中央和方镇、方镇之间连年的内战,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唐王朝。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见新、旧《唐书》的《安禄山传》、《史思明传》。唐华阴县尉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三卷(有《四库全书》本),从安禄山记到史朝义,包括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记述颇详,可供参阅。李协民在《试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微妙关系》(《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安史关系并不亲密,史并未参与安起兵谋议,所率军队也非安的主力,只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史的势力才逐渐强大起来并终于接代了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