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
【介绍】:
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里。早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学院经济系。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此期间,积极从事革命地下工作。1908-1911年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被捕。1911年从流放地逃往德国。1912年秋在克拉科夫结识列宁,并深受列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到瑞士,在那里集结布尔什维克党国外组织,领导了反对护国主义的斗争。1916年在美国纽约任俄文报纸《新世界》报主编,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工作。直到二月革命布哈林返回祖国前,他一直在国外流亡,曾先后到过德、奥、瑞士、挪威、丹麦等国。在此期间,他从事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国家问题、帝国主义问题等做过较深入的探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他立即取道日本回国。到莫斯科后,他被选为莫斯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莫斯科委员会委员。曾任《社会民主党人》和《斯巴达克》等报纸主编。1917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从12月起担任了《真理报》主编。他反对党的武装起义方针,说农民已跟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不会跟无产阶级走。1918年春,他组织了一个“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0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在关于职工工会的争论中,他持折衷主义立场,宣扬“缓冲”的观点。1924年6月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年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了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提出了有关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1928年后,布哈林的观点受到批判。1929年1月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及同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他同李可夫、托姆斯基受到批判。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旋即通过《关于党内事件》的决议,撤销布哈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职务。同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布哈林集团》的决议,撤销他政治局委员的职务。1931年改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曾在莫斯科大学兼任教授多年。1937年2-3月联共(布)中央全会指控布哈林和李可夫进行反党活动,并决定把他们开除出党。1938年3月15日同李可夫等人一起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
布哈林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1915)、《共产主义ABC》、《过渡时期的经济》(1920)《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20)、《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1926)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