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济慈,约

【生卒】:1795—1821

【介绍】:

英国诗人。一七九五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伦敦,父亲以经营马车行为业。济慈九岁丧父,十六岁充当医生的学徒,并开始模仿英国诗人斯宾塞练习写诗。一八一六年七月获内科医生执照,十月间经人介绍,与亨特、雪莱、兰姆等人相识,在他们的影响下决心放弃医生职业,全力从事诗歌创作。一八一七年,济慈在伦敦与华兹华斯相见,虽然钦佩他的诗才,却不喜欢他的为人。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济慈病逝于罗马。济慈的文学活动从发表第一首十四行诗《孤寂》(1816)开始。一八一七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它包括诗人最早的全部诗作,大多带有模仿的痕迹,但也有象《蟋蟀与蚱蜢》这样的佳作,显露出他对古典诗歌的爱好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其中的《睡眠与诗》,则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渴望在“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寻找安慰的美学理想。同年四月,济慈写作长诗《恩底弥顿》。其中牧人恩底弥顿对月亮女神的爱慕,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诗作蕴含了许多哲学和艺术的见解:强调自然的美与理想的美具有一致性,美与真理同一;认为对于伟大的诗人,“美的感觉抵消了其他一切的考虑”。诗人在长诗中显示出对美的境界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这种“天然接受力”的思想的体现。当然,其中的唯美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诗作发表后,因其自由思想和反古典主义倾向而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八一八年,济慈写长篇叙事诗《伊萨贝拉》,复述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少女伊萨贝拉爱上了一个穷苦青年,但她的两个哥哥却将青年杀死。少女找到情人的头颅,对着它哭泣不已。济慈把伊萨贝拉的两个哥哥写成典型的守财奴,以憎恶的语调描绘了他们的占有欲和卑鄙行径。肖伯纳认为,这一描写表现了马克思谴责剥削者和剥削制度的思想。长诗写得笔力道健,充满强烈的批判精神,表明诗人的创作发生了从偏重美的感官享受向注重思想深度的转变。在这以后,身染疾病的济慈预感自己不久将辞世,倍加努力写作。从一八一八年末到一八二〇年初,他完成了一系列传世诗篇:颂诗《夜莺》、《哀感》、《希腊古瓮》、《心灵》和《秋颂》,民歌体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似你永在》。此外,长诗《莱术亚》、《圣爱格尼斯之夜》、《许佩里翁》等,都写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日趋接近。烩炙人口的《夜莺》,一面尽情地描绘夜莺所生活的世界“永恒的美”,一面让人感到现实世界的痛苦与重压。叙事诗《圣爱格尼斯之夜》,一面表现出年轻的恋人热烈地追求光明与温暖,另一面又不时地暴露现实社会存在的粗暴和冷酷。但这些诗篇又无一不充满着乐观主义情调,即使描写忧郁的《哀感》,也把忧郁化成振奋人心的歌唱。正如诗人自己所说,“隐蔽的‘忧郁’原在‘快乐’的殿堂中设有神坛”。济慈一生短促,但却被视为欧洲最有才气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熔诗情和画意为一炉,具有物质的运动感、立体感和色彩感,这对维多尼亚时代的诗坛,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二十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