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创作中的非自觉性
文艺美学研究·创作中的非自觉性
艺术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一种特点,主要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的某些环节、层次所表现出来的,以非理性、非概念的形态出现,而又渗透、融合着理性内容的心理现象。包括直觉、潜意识、灵感、模糊思维、幻觉等。
创作中的非自觉现象是实际存在的。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都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描述过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表明: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包括多种认识功能与心理功能在内的,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同时包括认识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心理的理智因素与非理智因素,意识的显在成份与潜在成分在内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主体既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途径获得对于创作对象的理性认识,也可以通过直觉、灵感、潜意识等非概念,非理性、非自觉的心理活动,达到对于创作对象的理性把握。
但是,承认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心理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种非自觉的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从艺术创作的总体来看,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的自觉指导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即使是创作中某些环节、部分、层次出现的非自觉现象,也是以创作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大量的经验资料的积累,和无数自觉性的逻辑思维、理性思考的成果为基础的,本身渗透蕴含着理性的因素。非自觉性不等于非理性、无意识性、无目的性。可以说,艺术创作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在自觉性指导下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在显意识制约下的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在明确的目的性的支配下的有目的与无目的统一,在清醒头脑。影响下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承认和正视创作中的非自觉性,对于认识作家、艺术家的劳动特点和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使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创作才能, 进入自由的、最佳的竞发状态,对于防止违反艺术规律,对创作横加干涉,克服公式化概念化,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能无视创作中非自觉性的存在,抹煞这一特殊的创作心理特性的作用,但又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夸大创作中的非自觉性,不然就会把这一特性与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对立起来,就难免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反理性主义合流,使创作走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