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锡德尼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锡德尼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锡德尼

菲利浦·锡德尼(Philip Sidney,1554—158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出身小贵族,历任外交官和军队司令官,牺牲于英国对西班牙的战役中。曾创作过传奇和十四行诗等,钻研古希腊、罗马和当时意大利的批评著作,学识渊博。

当时一位编剧、演员斯梯芬·葛森写了一本攻击诗的小册子《罪恶的学堂》,锡德尼便发表长文《为诗一辩》予以驳斥,这篇文章代表了锡德尼的艺术美学思想。这篇文章除了针对葛森的观点进行辩驳之外,对诗(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相当全面的分析。他论及了诗的特性,诗与哲学、历史的不同,诗的技巧、语言、比喻、韵律等等。

首先锡德尼从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摹仿说,给诗以崇高的地位。他认为道德、善行是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而在学问领域里,唯有诗可以称作学问之父。它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可以不受自然的束缚,创造出比自然更好的“另一种自然”。这种自然虽为现实所无,但却可以补充自然,高于自然。如果自然世界是铜的,那么诗人所创造的自然则是金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成为道德家、历史家的仲裁者,是君王,是凯旋的司令官。

其次,锡德尼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诗的特性实质,他说,为了宣扬德行,哲学家、道德家是凭一般的箴规和教导,历史学家是凭特殊的实例,诗人则是兼而有之。诗人是给应该做的事画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把一般概念和个别范例结合起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体形象”,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这样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了。关于诗的创作方法,他主要强调了虚构和想象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主要指再现,是一种仿制,而锡德尼所寻求的是虚构,“虚构可以唱出激情的最高音”,“诗人从来不圈定想象的范围”。他把诗的想象归结为诗的形象的生动,并以画喻诗,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形象思维理论的萌芽。锡德尼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尊重英国的社会现实,继承贺拉斯寓教于乐的学说,特别强调诗的教育作用,而且认为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诗的感染力。这一点和当时意大利革新派的批评是相一致的。

锡德尼在理论上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他把哲学家、道德家、历史家与诗人之间的界限划得很严格,认为他们毫无沟通之处,这就难免失之片面了。同时他的思想具有迷信古代的倾向,把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戏剧法规奉为信条,而对当时英国新兴的市民戏剧却不以为然,这一点又与当时的意大利革新派相左,对十七世纪僵化了的古典主义批评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