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最初发端。1928年初,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和《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有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冯乃超、李初梨等。他们所阐明的基本观点有:关于文学的阶级性问题,强调了文学是阶级斗争的武器,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使命;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问题,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作家要“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在大革命失败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的历史转折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在文学界树起了鲜明的革命旗帜,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许多倡导者的世界观还处在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还不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上有片面性、绝对化、以革命的化身自居等毛病,再加上当时党内“左”倾路线和日共福本和夫路线的影响,因此使他们在政治认识和文学见解上都有错误。在文学上,一些人夸大文学的作用,宣扬文艺可以“组织生活”、“创造生活”以及作家可以“超越时代”等观点;一些人忽视文艺的特征,片面强调它的宣传作用,甚至无视作品的艺术技巧;在作家世界观转变问题上,一些人认为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这一转变。在政治上,由于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等认识不清,分不清敌我友,所以他们在提倡革命文学时,曾错误地把矛头指向鲁迅。他们对鲁迅的错误批判,引起了新文学阵营内部历时一年多的论争。
鲁迅对革命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是完全肯定的,但也明确指出和批评了许多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关于文艺的作用,鲁迅一方面认为将文艺“用于革命,作为工具的一种,自然也是可以的”,另方面他也明确表示,“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并认为“超时代其实就是逃避”;关于文艺的特征,鲁迅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他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关于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坚决反对一夜之间的“突变”,他认为这种“突变”过来的人,不久又会“突变回去”的。稍后,鲁迅在回顾这场论争时,还从政治上指出他们的“左”倾错误,批评他们“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