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迁想妙得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迁想妙得
见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顾恺之从其“以形写神”的艺术创作原则出发,结合绘画创作的具体经验,对创作过程中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问题所作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迁想”就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和艺术构思过程中,要调动、发挥主体的艺术想象能力,把自己的审美想象迁入或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事物之中。 “妙得”即“迁想”后的结果,指经过艺术家努力,而达到的主体艺术想象与客观具体形象契合交融的神妙境界。
顾恺之以前,文艺创作中的艺术想象问题,已经引起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注重。陆机在《文赋》中曾以十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和说明了艺术想象的特点及作用,认为艺术家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想象之中,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继顾恺之之后,中国古典美学更加重视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刘勰提出“神与物游”,荆浩提出: “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司空图的“思与境偕”等等,都可以视为“迁想妙得”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顾恺之所说的“迁想”,要求作家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和情思迁入或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与客观外物交融汇合为一体,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不知何者为我”的神妙境界。这对于揭示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活动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艺术想象。审美想象可以使人的情思插上翅膀,游于万物万象之中,让人透过审美对象的外在形象更直接地把握和体认它的内在精神和深刻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 “迁想妙得”之说和西方近代美学所提出的“审美移情说”具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他们都强调艺术创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积极介入审美对象,并与对象融于一体。当然,顾恺之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物我同一”的哲学命题出发,来阐述艺术创作中的主客体统一问题,他以艺术家的切身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形象而直观的描述。而里普斯等人的“移情说”则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以移情这一心理现象,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理论的逻辑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