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寓言
先秦寓言是先秦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寓言,就是指作者把所要表达的观点,寄托在简短生动的故事里,使深刻的道理从故事中巧妙地体现出来,用以达到说理的目的。在先秦诸子散文《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历史散文《战国策》等著作中,有不少构思巧妙、含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和谋臣策士,在著作或谈话中,用来表意明理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些故事极富教育意义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以它又成为先秦文学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样式。
先秦散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丑妇效颦”、“望洋兴叹”、“埳井之蛙”、“痀偻承蜩”、“畏影恶迹”;《荀子》中的“涓蜀梁”;《韩非子》中的“涸泽之蛇”、“南郭吹竽”、“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掩耳盗钟”;《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多方面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聪明才智和艺术技巧。
这些寓言被用来表达多方面的看法。有些寓言是从道德修养方面,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伪善。如“齐人有一妻一妾”,写一个齐人在坟地里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剩余的酒食,回到家中装作富贵,欺骗妻妾,最后被妻妾识破的故事。表明作者对那些表面看去道貌岸然,其实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利达的统治者的嘲讽。有些寓言,被作者用来阐明认识论方面的看法。如“涓蜀梁”,说夏首之南有个叫涓蜀梁的人,愚昧、胆小。月夜走路,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趴在地上的魔鬼;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又认为是站着的妖怪,最后终被吓死。作者以此表明他对人们认识事物的看法。他认为在百家异说的战国时代,人们思想方法上的一个通病,就是不能客观地对待事物。甚至以无为有,得出荒唐的结论,有如涓蜀梁一类蠢人。有些寓言,被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南辕北辙”,它是魏人季梁劝阻魏王攻赵时所讲的一个故事。意思说,季梁听到魏王准备攻赵,就对魏王说他看见一个要到楚国去的人,却赶着车往北跑。别人告诉他这不是往楚国去的路,他不听劝阻,反而说他的马好,路费多和车夫的本领高超。季梁以此说明魏王急于进攻赵国,同魏王想称霸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它的普遍教育意义,在于说明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否则有利条件越多,就越会适得其反。此外,还有不少寓言讽刺了以古为法、头脑僵化的人;有些寓言则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和生活经验;有些则揭发了卑俗和奸诈的行为;有的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坚持不懈和奋斗不已的精神。总之,先秦寓言的内容相当丰富。
这些寓言在艺术上也极有特色。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风格明朗,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先秦寓言的文学成就使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同时,这些寓言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所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和技巧,又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相渗透和借鉴,从而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