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题指焉为马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县试题指焉为马

作者: 傅今 【本书体例】

开封武生某少有膂力,好拳勇。咸丰时,粤寇变起,隶左文襄部下,积功至参将。嗣以求改文职,授江苏华亭县令。莅任甫三月,值县试。届期,点名扃(jióng坰)门毕,高坐堂皇,礼书以出题请。先是,某以不读《四书》,早倩幕友拟题,置之靴筒。至此,遍觅无著,殊懊丧,而应试诸童复索题急。礼书私询之曰:“公尚忆题纸为何字样乎?”曰:“余多忘,仅记有匹马在其中。”礼书乃遍翻《四书》,问是否“百姓闻王车马之音”?曰:“非此马。”问:“‘至于犬马’是否?”曰:“亦非此马。我却记得此马字不在中,不在下,乃在顶上。”礼书憬(jǐng景)然曰:“得之矣。”乃大书“马不进也”四字。某令端详审视,仍不识,曰:“我记得跟在马后者,尚不止此数字。”礼书于是计穷,姑妄询之云:“顷见公搜题纸,右靴筒尚未检点,题或在内。”令顿悟,摸之,果得一纸,乃相与展视,则为“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一句,始知其误“焉”为“马”也。

(选自《清稗类钞》)

开封武生某,少时膂力过人,喜欢拳击。咸丰时,广东寇贼发起变乱,他是左文襄的部下,因多次立功,被提升为参将。嗣后他自己要求改为文职,任江苏华亭县令。上任三个月,就赶上县试。考试那天,点过名,考场的大门也锁上了,华亭县令堂而皇之地坐在主考席上,礼书请他出题。这位县令从来没有读过《四书》,事先请幕僚写好了试题,放在靴筒里,此时,怎么也找不到了,情绪懊丧,而应试的童生又急着要题。礼书悄悄地问县令:“你还记得题纸上是什么样的字吗?”县令回答说:“我忘记了,仅记得有匹马在中间。”礼书就翻着《四书》,问是不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马。”礼书又问:是“至于犬马”吗?县令回答说:“也不是这样的马,我只记得那匹马不在中间,也不在下边,而在顶上。”礼书猛然醒悟地说:“知道了”。于是大书“马不进也”四字。县令仔细看了看,仍然不象,就说:“我记得跟在马后边的远不止这几个字”。礼书没有办法了,姑且胡乱问道:“你刚才寻找试题,右靴筒没有找,可能试题就在里边。”县令想起来了,一摸,果然找到一张纸,拿出来他俩一看,题目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一句话,才知道县令将“焉”字错认为“马”了。

华亭县令本是武职人员,打仗屡立战功,而改任文职后,就不行了。本篇就是讽刺他“焉”、“马”不分,而还要充任主考官,结果在考场上洋相百出,闹出笑话。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比较巧妙,可以说是妙趣横生。“焉”、“马”不分的现象,不仅县令中有,再大一点的官也会有。这种现象,可说是哪朝哪代都有。聪明人往往能够不会就学,不耻下问。这样的人,可能由不懂到懂,由不内行到内行。然而,另一种人,不学无术,不懂装懂。取这种态度的人,是最可怕的,就象华亭令一样,也一定会经常闹出“焉”、“马”不分的笑话。

本篇只描写两个人:一是县令;一是“礼书”。两个人,各有神态,各有性格。县令不识“焉”与“马”,他的话:“仅记有匹马在其中”,“非此马”、“亦非此马”,一会儿是马在其中,一会儿是马在顶上,一会儿又是“跟在马后者,尚不止此数字”。仅这几句回答,就让人捧腹大笑。对礼书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他那熟读四书,老于世故的神态,展现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