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明清“大学士”也称“中堂”》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国学《明清“大学士”也称“中堂”》赏析

明清“大学士”也称“中堂”

【点睛之笔】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经典解读】

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唐景龙二年(708)时,开始设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这一职位,至德二年(757)又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这些人统一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增置崇贤馆大学士,也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置。五代后,梁置金銮殿大学士,后沿袭唐代的制度,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太祖废丞相,任用大学士当顾问,至明中叶还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签奏章。官级虽较低,实握宰相之权。

清大学士官阶,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殿三阁为正一品,是最高级别的文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清初有议政处控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或内外官员如有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表尊敬。此时大学士品级虽有提高,但职任反而不重要。“大学士”已成为空名,为了满足其对权力的要求,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皇帝往往令其管理一个部。当时各部的“尚书”一般满、汉族各一人,就座时,两个尚书分东西而坐,中间空着,如果这个部有大学士的话,便坐在中间,故称这个管部大学士为“中堂”。后来,“中堂”成了美称,只要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不论其管部与否,都称作“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