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以群文艺论文集》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以群文艺论文集》
叶子铭受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以群子女委托所编,1983年出版。书中选收了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以群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文艺论文八十一篇,是作者文艺评论著述的结晶,有助于了解以群文艺思想的发展概貌及当时文艺战线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此书所收文章的发表时间,上起1933年春,下迄于1966年初。文集按分类编年的方法,分为三辑。第一辑,收文艺评论方面的论文、短评等,是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一辑包括两个方面: (一)文艺理论的专题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和文学的基本知识,诸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文学的思想性与典型性,文艺的风格、 流派与“双百”方针,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与艺术感染力,文学语言问题,以及抗战时期对报告文学的提倡与文艺思想、创作倾向的评论等等。 (二)文艺短论。这类文章篇幅较短,形式多样,立论富有针对性与现实感,写得比较生动活泼。这些短论的内容,大多是针对各时期文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倾向, 有的放矢,有为而作,其中不少篇章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第二辑,选收了关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这辑包括两个部分: (一)关于鲁迅的思想与创作的研究论文,内容涉及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和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杂文的特色与典型化的特点,以及鲁迅对待文学遗产和文艺批评的态度等。 (二)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题论文和电影评论,以及为一些作品或论著所写的序文等。第三辑,主要选收了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性文章与读书笔记等。这辑的大部分文章是对新文学运动的人物或文艺活动、文艺期刊的怀念与回忆,史料性强。
以群提倡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认为艺术家应该勇于正视现实、忠实于现实。在他看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既不是幻想的‘浪漫主义’,也不是机械的‘写实主义’,而是融合这两种创作方法的精粹的一种新方法”。文艺家决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文艺最主要的任务就在于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但作为反映主体,文艺家并不是纯客观的观察者,应该在作品中表现出作家的战斗精神和力量。因此,文艺家观察世界不能只看到现实的静止的外表的轮廓,而必须看透过去、现在和未来,表现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他认为文艺创作不是个人的事业, “而应该以‘大众’、‘集团’做作品的中心”。在人物塑造上主张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典型人物必须是有生命、有个性的活人物,并对当时类型化、公式化的写人物方法提出了批评。
以群十分重视革命文艺的社会功利作用。指出文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服务、推进现实的革命运动的速度。 “文艺作品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抒发作家个人的感情,而在于表现社会现实的真实,预示现实的发展前途,由此,协助政治,促成社会的改造——这正是文艺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作家的中心任务”。文艺家在实现文艺的社会价值时,还应避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标语口号式的教条式的发号施令;一种倾向是投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以获得较多的读者。两种倾向的产生都是艺术审美价值丧失的结果,因而,必须坚持社会功利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艺术作品“愈能感动观众,愈能教育观众,愈能说服观众,愈能推动观众进步……,其艺术价值就愈高”。作品要达到真正感动观众、教育观众的效果,就应该提高艺术审美的水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特定的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使读者在心里刻下磨不掉的印痕。
在提倡文艺社会功利性的同时,以群一直高度重视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意义。在书中,他对艺术审美思维、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以群认为艺术的思维亦即形象思维,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思维活动,也不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直觉。 “文学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的,他并不会有一个头脑中只留下概念或判断的阶段,而只是从个别的、分散的形象逐渐综合、提炼为更集中、 更完整、更理想的形象而已”。文艺家如果忽略了艺术思维的特殊性,就会使作品的思想传达流于概念公式化,变成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因此,文艺家必须按照艺术的思维规律来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做到理性与直觉、思维与感情的统一。在艺术性上,以群十分注重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这两个重要方面。指出: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毕竟是内在的东西,是作品的内涵,而读者接受一篇作品,……又必须从外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着手,形式和技巧运用得不精当、不高妙,再好的内容也不能对读者发生作用。读者只有在接受并喜爱了作者所选取的艺术形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之后,才会继而受到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染”。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做到政治倾向、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三者的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以群的文艺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文集中的某些提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一定完全适合今天的实际,这是读者可以自己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