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人类与原始文化
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到十万年间,我们的祖先还处于猿人阶段,就劳动、繁育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中国猿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主要资料有: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有两颗门齿化石,与它共存有三件打制石器,当时可能已经用火。距今一百七十万年。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出土一个较完整的下颌骨,1964年在蓝田公王岭发现牙齿、残破头盖骨化石,距今约八十万年。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1929年发现一个头盖骨化石,到1937年共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解放以来又发现约四十个个体的人类化石、九十余种哺乳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用火遗迹。此外还在黄河流域、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辽宁等地发现猿人化石或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及石片等,是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
距今十万至五万年间,我们的祖先发展到古人阶段。迄今发现的古人化石主要有:陕西大荔人,1978年发现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广东曲江马坝人,1958年发现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山西襄汾丁村人,1954年发现三枚小孩牙齿,1976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一个小孩右顶骨化石及二千余件石器与大量动物化石。湖北长阳人,1956年发现上颌骨断片和前臼齿。山西阳高许家窑人:1976年发现头盖骨十块、膑骨、下顎骨、牙齿,大量石器其中有二千多件石球及大量动物化石。贵州桐梓人,1971年发现两枚人牙化石、一些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古人化石发现的地域比猿人分布更广、内涵更丰富。古人的体质比猿人进步,但比现代人要原始得多。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石器种类增加,有明显的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小尖状器、石球等,都有明显的第二次加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大概距今五万年到一万年之间,进入新人阶段。我国新人遗址甚多,主要有:柳江人,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发现一个完整头骨及肢骨。河套人,1922年在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发现一枚小孩门齿,1956年在附近的嘀哨沟湾发现一块右侧顶骨碎片及一段股骨。山顶洞人,1933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及至少属于八个男女个体的其它骨骼,还有动物化石及其它文化遗物。距今约一万八千年。这个阶段制作工具已开始学会磨光、钻孔技术,具有旧石器晚期特征。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的突出成就,复合工具或镶嵌工具已出现。从新人起,人类的进化已在现代人的变异范围之内。除采集、狩猎经济外,山顶洞人还学会捕鱼、摸蛤,人们可沿河流散布各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并学会缝制衣服,使用了染色技术,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已经出现,由于女子在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地位突出,氏族制出现时必然是母系的。
氏族制确立之后,生产力又有提高,发展到新石器时期。距今一万多年时,我国原始社会在黄河、长江流域进入繁盛阶段。现已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六千多处。早期新石器遗址有: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邯郸地区。它们共同的文化特征是:第一,有房址、窑地,说明有稳定的聚落。第二,具有浓厚的农业经济色彩,出土工具以农具为主。第三,从制陶技术看,比仰韶文化原始,都是手制,火候较低,器形简单。距今七千五百年左右。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距今七千到五千年,以1922年最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而得名。以陕西省与晋南、予西为中心,北到内蒙、南达江汉,西抵陇东,东至鲁西南,现已发现遗址一千多处。仰韶文化可分三期:早期是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典型遗址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中期是三门峡庙底沟氏族公社时期。早、中期处于母系繁荣阶段。晚期是秦王寨、郑州大何村氏族公社时期,是母系衰亡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面积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农业不仅早已发生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土大最农具,以石器为主。石器都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制谷物加工工具。仰韶文化以种粟为主。陶器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主,种类很多,形状精美。上面或有花纹、或有刻划符号。半坡的小口尖底瓶别具匠心,其形符合重心下垂原理,便于汲水。制陶方法主要是手制,小件为捏塑法,大件为泥条盘筑法。马家窑文化,因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而得名,也称甘肃仰韶文化。受仰韶文化影响,有精美的彩陶,比仰韶文化晚。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期。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与仰韶文化性质更接近,如泥质红陶的碗、钵、豆,特别是红顶碗和彩陶尤为一致。彩陶、篦纹陶与细石器共存。大溪文化:因在四川巫山大溪发现得名,分布在三峡、鄂西南和湘北一带。打制石器较多,有大型磨制石斧。红陶为主,均系手制。曲腹杯、筒形瓶为典型器物,年代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屈家岭文化,因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得名。分布在鄂北、予西南。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多,依然是手制。器形中三足器、圈足器发达,以蛋壳陶和彩陶纺轮最典型。属母系公社晚期和父系公社早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为中心,分布在浙东一带。距今六千至七千年。陶器较原始,手制,多为夹炭黑陶,陶质疏松,器形不规整,以釜罐为多。农业发达,磨制农业石器精制,骨、木器相当进步,作物主要是稻。带榫卯的木构建筑是其显著特点。饲养业也发展起来。青莲岗文化,分布于淮河流域;马家浜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细石器文化,分布在东北、内蒙、新疆、西藏、东南地区,以细小石器为特征,文化内涵很复杂,不能归并到一个文化系统,这些文化都大体与仰韶文化相当。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巨大文化融合潮流。
大约在四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遗址有:龙山文化:以首先发现于山东章邱龙山镇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范围广,时间长,可分四个类型。①庙底沟二期的早期龙山文化,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上,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地区,以灰陶为主,不见黑陶,器形承袭仰韶。②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河南、晋南、冀南地区。纹饰继承庙底沟二期,轮制和黑陶占相当比例,器形以敛口深腹小平底罐为主。③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关中一带。陶器以手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④山东龙山文化为典型龙山,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辽东,年代较晚。陶器以轮制为主,多典型黑陶,薄如蛋壳。还发现了红铜小工具,私有制特征明显。大汶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大汶口、曲阜、兖州为中心,遗址分布于黄淮之间,在皖北、豫东、辽东也有发现。大体经历二千年,早期受仰韶文化影响,晚期私有制和原始社会解体的特征都很明显。其主要文化特征是:①工具以通体磨光石器为主,穿孔技术普遍,骨角器精致,晚期发现有红铜工具。②陶器陶色红、灰、黑、白共存,晚期为轮制,陶器上出现图象符号。③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墓葬规模不等,随葬品多寡悬殊。齐家文化:发现于甘肃广和齐家坪,分布甘、青一带,承袭马家窑文化,受陕西龙山文化影响。红陶、彩陶为主,普遍出现红铜器,成年男女合葬墓很多,年代较晚。良渚文化:以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最典型,布于苏南、浙东一带。磨制石器精致,陶器轮制,以黑皮陶为主,胎薄近于山东龙山。种植水稻,并养蚕。时间约于中原龙山相当。此外,还有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各具地方特色的如几何印纹硬陶等文化。学习中国原始人类和原始文化问题,吴汝康等著的《人类发展史》、宋兆麟等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是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