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文学
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由美国犹太后裔作家创作的具有“犹太性”的文学。它是犹太民族文化与美国文化合流的产物。美国犹太人的历史始于十七世纪。十九世纪末,欧洲排犹气氛高涨,迫使大批犹太人迁居美国。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但宗教的,文化的传统以及特有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形成一个有别于非犹太人的民族整体。在长期共同居住和交往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国人同化,但在思想感情、生活习俗上又保留着犹太民族的特征,这种现象反映到文学上,便形成了一个美国文化中的“次文化”——犹太文学。美国犹太文学发展至今,先后涌现出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主要的有:辛格(1904- )、贝娄(1915- )、梅勒(1923- )、马拉默德(1914- )、罗思(1935- )等。四十年代以前,他们的作品着重描写犹太人与美国人的同化,表现同化与对古老民族习俗的眷念;个人奋斗的成功与犹太身分的危机等矛盾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和战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使犹太人问题在美国更引人注目,加之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应提高了他们的文学地位。战后,犹太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受到重视,出现了专门研究它的理论专著。五十年代后,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日渐增多,犹太文学又增加了新的题材,即“婚姻同化”。由于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与排犹运动的惊扰,犹太作家普遍怀有原罪感与负咎感;历史的命运又使他们酿成飘泊感与流浪感;美国的异化社会也使他们感到找不到归宿,因此,贯穿整个犹太文学的中心问题是寻找“自我本质”。贝娄的长篇小说“奥吉·马琪历险记》(1953),描写主人公立志做一个自我创造者的经历,实际反映的是犹太民族为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与民族尊严所作的努力。在一些作家的笔下,这种寻找“自我本质”一旦和风行美国的各种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结缘,便被扩大成对整个人类命运和归宿的探讨。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描写驻扎于太平洋一个岛上的士兵们,在充满陷害、残杀、种族歧视的环境里,象一群“蚂蚁”般的生活,表达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无望的存在主义观点。犹太文学一般具有古老的欧洲文学、尤其是古犹太文学与现代美国文学的双重色彩。但它未形成运动,流派内部不统一,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倾向有所不同。他们有的保留了较多的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有的则多采用现代派的表现技巧,体现出艺术上的标新立异。七十年代后期,代表西方较新的思想体系的贝娄和属于古犹太意绪文传统的辛格,相继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共同显示了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