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近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唐人称之为“新诗”或“新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之所以称之为格律诗,是因为这种诗体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密的格式和规律的限制。近体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整规范。“律诗”的名称是初唐才有的。当时沈约的《八咏》,被认为是最早接近五律的诗,梁简文帝萧纲的《乌夜啼》,用平声韵脚七言八句,但从格律来要求,还不算是七律,直到武则天时,七律才真正形成。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这些都是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规范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黏,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黏”。(2)多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脚而少有仄声韵脚。(3)除首尾二联外,其他联必须对仗(绝句除外)。

每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所谓的“对”是指每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否则称为“失对”;“黏”是指下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上联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否则称为“失黏”。律诗的平仄不依照定式,称为“拗体”,也称为“折腰体”。因此绝句与律诗格律相当严格,在音韵、声调、措辞、塑句上,近体诗可谓最精美的诗体。

根据字音和字调的高低长短、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种声调。古代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代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对应古代的平仄,前二者为平声,后两者为仄声,如“妈麻马骂”,前两字是平声,后两字是仄声。入声字的发音较为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的部分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但北方学习和掌握就较为困难了。

律诗的格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仄

律诗的格律,就是平仄交替的原则。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间隔开(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的平仄交替,五言情况也就了然于心。

律诗的格律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句与句之间,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平仄必须对立,第三、二句,第五、四句,第七、六句,平仄必须相黏。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以及掌握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黏对格律。

在五言、七言句子中,除去韵脚可以是一个平声字外,开头或中间如果出现一个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如果将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即孤平拗救。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述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虽然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韵律

律诗用韵的地方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这五个韵脚要用同一个韵目。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五言律诗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律诗的第一句大多用韵),不用韵的情况下,句末的字一般用仄声。如果第三、五、七句不用韵,末一字限定用仄声字。律诗又称“四韵诗”,这是因为第一句可以不用韵,只有第二、四、六、八句才必须用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许换韵。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它们的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

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是指两句中词性和结构相同,平仄对立,除少数变格外,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的句子要求两两成偶,成偶的两个句子叫偶句,偶句的两个句子除了平仄对仗外,用词即意义也要对仗。

绝句可对可不对,但律诗必须对,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律诗由八句组成,每两句称一联:第一、第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第四句称为“颔联”,第五、第六句称为“颈联”(又称为“腹联”),第七、第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和第五、六句必须要对仗。

律诗有多种对仗方式,常见的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实字对、虚字对、假借对等。

工对是指词性、词类相同的词的对仗。古时把名词分为天文、地理、草木、花果、鸟兽、鱼虫、时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窗”、“门”相对,“西岭”、“东吴”相对,“千秋雪”、“万里船”相对,窗、门属器物类,西岭、东吴是地理类,千秋雪、万里船都是形容类的名词。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对仗。一联中,只要词性相同,便可对仗,不必拘泥同一门类。

流水对,也就是同一联中的上下句有相承关系,从形式看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话,但意思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像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实字对是指诗句中的用字以实字为主,而且每句要有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形容词、代名词的对仗方式。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华山》),每句的五字,多为实字,句中的头、红日、首、白云都是名词,而红、白又是形容词。

与实字对相反,虚字对是诗中的用字以虚字、助词为主的对仗方式。如:“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王维《泛前陂》),介词“以”和助词“之”相对。

假借对是指字面对,词性也对,而意义不对的一种对仗,为达到对仗的目的,常常采用借字、借声、借义等词语方式。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用“一”与“思”对,“一”是数词,“思”是动词,二者是不成对偶的,但“思归客”可以读成“四归客”,这样就成对了。

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全诗八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为对仗句。五言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五言律诗的格式分为四种:平起不入韵式、平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

1.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散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散句)

2.平起入韵式

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其余各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散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拗句)

3.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散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入韵式(首句押韵)

只要把仄起不入韵式尾三字的“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散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散句)

二、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七字,一般四韵。通常逢偶句押平声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所以又称“四韵诗”。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2.首句平起仄收式

只要将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各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4.首句仄起仄收式

只要将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他各句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三、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因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所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简称五绝,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此体源于汉魏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在于因小见大,以少胜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出真切的意境。

绝句的四句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首句为起,写景叙事,要切合题旨;次句是承,要承首句之意;第三句是转,要转得生动、巧妙;第四句为合,结束全诗要有言外之意。因此绝句的佳句,往往出现在转合两句,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绝句的格律规范主要分为:

平仄

绝句第一句的平仄,具有一定的规则。五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六字和末一字。节拍与平仄的规范是:每句的节拍处(不包括末一字),平仄要交错使用;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句中的每个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都要相对,不能相同;第二、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末一字)要相同。

韵律

绝句要求每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必须是同一韵目的韵脚,而且都是平声,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如果用不同韵目的字作韵脚,就违反了格律,叫做“出韵”或“落韵”。七绝的第一句用韵较多,五绝第一句用不用韵可以视情况而定,但以不用韵居多。另外,在一首诗中,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格式

五言绝句分两种格式:平起式、仄起式。平起式又分为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平起式是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用仄声字。平起式第一个节拍如用韵就称为平起入韵式,第一节拍不用韵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式第一个节拍用韵称为仄起入韵式,第一个节拍不用韵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规律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的句式为:

1.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入韵式

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入韵式

只把仄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四、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每句七字,除比五言绝句多出两字,格律与五言绝句同样。七言绝句的句式与五言绝句相同,分为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较多。

1.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不入韵式

只把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他三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不入韵式

只把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创新,自《诗经》开启了诗歌源头,每个时代的诗人们都开拓出了新的诗歌领域,诸如歌谣、乐府、杂言、七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诗歌体式。

本章旨在说明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的渊源与发展,以及这些诗体的形成、结构与特点。律体与绝句,虽然具有严格的限制,但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很多作品已达到至境,所以,对于这些文化瑰宝,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详加研读,体味欣赏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并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是真情的流露和生活的写照,尽管辉煌的诗歌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但作为心灵财富的诗歌却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忙碌苦闷的心灵以抚慰,使我们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如果要更深入地研究诗学,需要参考更多的专业诗话、诗法、诗史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