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瓦洛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戴普雷奥(Nicolas Boilea u-Des-preaux,1636—1711)法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古典主义的发言人和立法者。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学过神学和法律,曾任王室史官,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主要从事戏剧研究和诗歌创作。著有《讽刺诗集》、《诗简》、《朗吉弩斯〈论崇高〉读后感》、《给贝洛德的信》等。但其最重要的理论专著还是1674年用诗体写成的、被称为古典主义美学法典的《诗的艺术》 (一译《诗艺》)。
布瓦洛戏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其核心是崇尚理性。他明确规定“理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他说: “要爱理性,让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在理性的控制下,韵不难低头听命,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这就是说,理性高于一切,支配一切,一切作品都要以理性为准绳,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要以理性为出发点。文艺的美也在于理性,评价文艺作品美与不美的标准也在于是否合乎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普遍理性。从理性的最高原则出发,他又提出了“摹仿自然”的原则,敦促诗人们“研究自然”、 “体验自然”、“钻研自然”, “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但他所谓“自然”并不完全是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而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或“自然人性”,实际上是经过理性净化的自然。他把“摹仿自然”具体化为“研究宫廷”、“认识都市”,显然是把平民生活排斥在外的。在布瓦洛的美学体系里, 自然、理性、真实性是紧密相连的。他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而“自然就是真实”,真就是自然。只有合乎“自然人性”、“情理之常”的作品才是真实的。他认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是体现了普遍理性与自然人性,具有高度真实性的典范,因此摹仿古人,以古人为榜样也就是“摹仿自然”。他把古希腊罗马的作家如荷马、索福克勒斯、维吉尔、泰伦斯的作品看成是超时代、超民族的化身,号召诗人都以他们为准绳。
在文艺创作方面,布瓦洛按照封建贵族观念对体裁进行了等级划分,并给每种体裁制定了美学规范。他规定悲剧是“高雅”的体裁,只能表现国王、王子、朝臣和将领,必须用崇高、悲壮的诗体来写;喜剧是“卑俗”的体裁,只能出现市民和普通人,需用日常的用语来写。至于“粗俗”、 “低贱”的下层社会生活就不能登入艺术的大雅之堂了。他主张内容决定形式,反对“以理就韵”、 “以文害理”;同时要求保持作品的完整、紧凑、和谐、统一,强令诗人遵守“三一律”: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完美。”他主张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悲剧人物要保持其本性和一贯性,喜剧人物则应当是具有某种德性的类型性格。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是复杂和矛盾的,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的美学观点是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和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的;许多观点带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表现出保守、狭隘化、绝对化、教条化的倾向,窒息了艺术的自由创新和蓬勃生机,对当代和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后来的“古今之争”中,贝洛德·圣·埃弗蒙等起来向他的理论提出挑战,就绝非偶然了,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布瓦洛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毕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总结,其中有些观点与现实主义进步的美学原则还是相通的,对文艺创作的一些见解也不乏合理的因素和可借鉴的成分,因而对于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特别是戏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