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叹息》王小兰散文赏析
若是有人带你走过京城的小巷,可别以为那几条窄巷子,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了。其实老北京胡同可不是几条巷子的概念,那可是青灰砖墙铺就的围绕在紫禁城红墙周围的几千条巷子。虽然这些巷子早已不存在了,还能得以证明它曾经存在过的几个城门楼子,依旧孤零零地相互瞩望,而北京胡同以其过往的影子,徘徊在这座古老城市的记忆里不曾褪色。这些胡同可以说是北京人的根,也是任何现代化建筑都无法替代的。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北京人为之缠绕不去的怀念,那就是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其实就是民俗文化里的民居。民居在中国俗称是平民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能连接民居贯穿其中的小路都叫巷子。而胡同正是由这种巷子演化而来的。北京胡同的旧名原为“衚衕”,后简化成现代汉字“胡同”。旧时的北京城,怎么看都是灰茫茫的。盘桓竟日,昏沙苍茫的尘土下,一队骆驼迈着劳顿的步子,驮着粮食和食盐,穿行在古都边城的路上。熙熙攘攘的街巷里毛驴车悠闲地走着,而人力三轮车却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横穿在京城的每个角落里,这个情景已远离现代的京城很多年了。北京的胡同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秀色,也没有欧洲童话般建筑的浪漫,但它却有着一身青砖灰瓦的古朴,衬着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才形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民俗民风的独特文化。据记载,北京胡同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而历代的官吏在这片土地上都不约而同地沿袭着同一个传统法则,那就是集权不变的法则,这法则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也是北京胡同文化最重要的形成根源。
今天的北京城,迄今能完整留存下来的胡同已经完全不见了。记得早些年,我陪着父亲在胡同里遛弯,一种年久的古朴文化气息在胡同的宅院里喘息着,胡同里的喧嚣也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如果不是我的目光变得沉重了,就是那些延伸在深长小巷里的每一块青砖灰瓦的目光变得沉重了。父亲一路走一路哀叹:“要不了几年,这些胡同恐怕连地图上都难找了……”是呵,人类沉淀一种文化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演化,可要毁掉它却只需一念之间。在这些印证着北京文化历史沧桑的砖墙里,还能有幸从钢筋水泥雕琢的建筑中端望世界、端望我们这个时代的,已经算得上是幸存者了,那些城门楼周边的大部分胡同早已变成记忆中的故事遗留在后人的传说里。
人的意识有时候会渐渐地陷入一种茫然状态,而群体意识茫然就会让传统文化陷入悲哀之境。当我偶然变得清醒并置身在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里时,与我时刻共存并一同呼吸在同一个空间里的北京胡同,让我无法不将心缘的距离与它贴得更近,近得甚至可以以任何的角度去聆听它的脉动。聆听那些曾经渗透在数千条胡同里深藏着的数不尽的老北京的故事。生在北京,我不能若无其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相信所有出生在北京的人都不能。那些曾经吹着哨子旋飞的鸽子群和胡同巷子里传出的一声声的叫卖吆喝声,还有紫禁城不知哪个角落里飞出的乌鸦群,还有那些只属于胡同的老字号文化,都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小的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走过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胡同,在那里做客老字号,也是我记忆中最生动的部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也许是这些胡同早已烙印在我心里,用不着我刻意地去描绘它,只在情感的最深处,将其血脉同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就算是到了老年,恐怕也是无法说清楚的。
北京胡同无论从民俗还是人文景观,到处都可见其历史文化的遗迹,它的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厚重。成年之后,我仍喜欢站在长长的巷子口,往深处看,一眼望过去,胡同里每家每户门前的装饰,让人瞧着特过瘾。尤其没什么人的时候,胡同里肃穆得一点声音都没有,寂静之极令你难以想象。雨季的时候,虽没有南方雨巷里那份撩人心情的湿漉漉的浪漫,却常因门户紧闭方显雅静。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要数胡同里的门墩了,高高的门槛,门两旁坐着青石雕琢憨态可掬的门墩。那花样多得让你都数不过来,这些平日里并不起眼的门墩不仅充盈着胡同逸趣而且极具古意。据史书记载,门墩又称门枕,由门座和抱石鼓组成,其形态也因门户的地位及爱好不同差异很大。而雕琢的题材更是花样繁多,有天马行空、麒麟化龙的,有如意祥云、花鸟鱼虫的,还有传说的怪兽等等,真是无所不揽,甚为壮观。常见的万字纹和吉祥图案,究其内容也是甚为丰富多彩,而祈求福禄在胡同里比比皆是,大多都象征着祥和。当我再次触摸这些最能让我感受北京历史积淀的古迹时,我真的无法不让我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古苍文化的氛围里回味。
北京是一个文化的古都,也是文人多聚集的地方,因而各式的建筑装饰物,也都带有一种深邃的文化感。比如菊花门墩最是官宅首选,突出宅主其独傲的品性。竹子门墩平常人家用得最多,因竹子霜雪不凋、四时常茂,故常借以表明门户主人的高节品格。其实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要数梅花门墩了,那不仅是文人极为偏爱的题材,也是后人作为传承常常推荐的题材,梅花因其尽享独天下而春、暗香袭人之本色,用在门墩上就更有说道了。荷花门墩,因荷出淤泥而不染,常被用来作为一品清廉的门墩。只要你细看这一年四季固守在胡同里的门墩,你就能领略到北京胡同文化的不一般。再加上这些门枕、门鼓精湛的雕刻和那些深藏在胡同里的历史,你怎能不为其叹为观止呢?
北京胡同,是一个保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胡同。就说胡同名字吧,听听就已经够让人咋舌,从二条数起的数字头胡同名就有好几十个,还有大、小字头的几十个,太字头的,上、中、下字头的,东、南、西、北字头的。这么说吧,从两画到二十四画字头的就有近千个胡同名,别说记住这些名字,就是看一眼也能叫人晕得找不着北。从这些胡同的名字里,我们也的确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的潜在,如板桥头条、府学胡同、法源寺胡同、延年胡同、丞相胡同、松鹤胡同、忠怒里胡同、后秀才胡同、报恩胡同、无量大人胡同、达智胡同、驹章胡同等等,还有以地区为名的胡同,比如苏州胡同、陕西胡同,还有以各寺庙而命名的胡同,太多太多了,真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觉。我所列举的都是不常听到的胡同,对于这样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北京胡同,可以说它是北京的一大奇观。如此众多的小巷排列有致、分布清晰这本身就是对中国集权历史的一种考证。
现在很多影片在表现老北京的风韵时,都会首选北京胡同作为背景。但久远的钟鼓楼钟声,盘旋而起的白鸽子,还有那些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名人故居,这一切也只能听任那些颇具玄妙的解说调侃了。如果当初那些百年老字号曾有的门庭若市还在,后海神秘莫测的恭王府繁华依旧,大观园里的别有洞天诗书满载,皇城根的雕梁牌楼人声鼎沸,还有颇具历史遗风的四合院里的茶汤待客四方,试想谁还敢漠视这北京胡同的文化?若当初在规划北京城市重点保护的文物街区里,但凡还能看到不被毁坏的北京胡同及城楼古建筑,甚至那些经历了上百年的古树,我想我们的古城北京会给后人留下一份相对完整的珍贵遗产。但遗憾的是,这种醒悟却伴着推土机的轰鸣变得无力而苍白。当人们彻底明白民族的东西也包含着对文物意识文明程度的时候,我们所能够见证的也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痕迹了。我不知道我们现在除了遗憾还能做什么。